35年“有进无退”破局 倒逼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2020年01月22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毅然打破过去国家级经开区“有进无退”的局面,通过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进一步强化倒逼机制,督促相关地方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审视和改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可谓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日前,商务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9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其中,酒泉经开区连续两年排在倒数5名中,按照相关考核办法规定,经报国务院批准,退出国家级经开区序列。另外,还有排名靠后的20家国家级经开区被相关部门约谈。据了解,接下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加大考核评价工作力度,以动态调整激励高质量发展。(120日《经济参考报》) 

  1个经济开发区出局,20个经济开发区被相关部门约谈,事关国家级经开区长远发展,这则新闻不出意料地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我国自1984年建立第一批国家级经开区以来,第一次实施退出机制,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经济开发区建设质量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经济开发区建设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当然,这也是给相关地方和部门的一个警示。 

  建立经济开发区,一直是国家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据商务部介绍,35年来,国家级经开区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财税收入大致占到全国总量的1/10左右。数据显示,苏州工业园区、广州经开区、天津经开区、北京经开区等综合发展水平排在前30名的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万亿元,占全部经开区的比重为37.7% 

  不可否认,在推动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着只重视争取名目头衔和项目投资,而不重视脚踏实地建设的情况,尤其是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和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不下功夫。这导致建立起的经济开发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效果不尽人意。 

  有鉴于此,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毅然打破过去国家级经开区“有进无退”的局面,通过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进一步强化倒逼机制,督促相关地方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审视和改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可谓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对于国家级经开区建设,只有真正实现“有进有退”,才能有效防止考核评价流于形式,而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要通过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持续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水平,进而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协调配合,更好地推动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册税务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依靠改革创新激发国家级经开区潜力

     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推进开发区建设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35年“有进无退”破局 倒逼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2020-01-22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