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设立“离婚冷静期”要甄别更要冷静

2019年12月27日 07:22   来源:人民网   蒋萌

  背景: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有委员建议设立“离婚冷静期”甄别机制,涉及重婚、家暴、遗弃、恶习等情形,没有必要给予“冷静期”。

  南方都市报发表观点:很多国家为了避免冲动离婚,都以在离婚手续中规定一定时间为冷静期的方式,给想离婚的夫妻以考虑的机会,促其慎重选择。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推行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改革的目标包括“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稳定,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合法权益”。随后各地司法机关开始尝试推行离婚冷静期制度。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更于2018年7月通过发布《广东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程序指引》对“离婚冷静期”作了明确规定。相关尝试获得了很多赞誉,但一种质疑不能不认真对待。2018年11月,媒体披露了一个案例:一位女当事人因不堪忍受丈夫家暴,向成都法院提交离婚二审上诉书。去年6月,她与丈夫产生争执,被施以暴行。事后她申请到法院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后来她提出离婚诉讼,经3次庭审,法院判决不离婚。法官称,要给双方冷静期。这个时候“离婚冷静期”的作用到底是在挽救婚姻,还是为了让家暴受害人继续承受暴力?为离婚冷静期设立排除性规定,他国已有先例。如加拿大法律规定,婚姻破裂而且分居达一年者,才准许办理离婚手续,但是“已有通奸或虐待证据”的除外。建立甄别机制,对不适合设置冷静期的离婚案件类型作出排除性规定,让离婚冷静期制度更加完善,也更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合法利益。为提出建议的委员点赞。

  小蒋随想: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离婚问题上,有的夫妻是“头脑发热”,没准还有挽回余地;有的是因为无法调和的矛盾,实在过不下去了。“离婚冷静期”设立的初衷是针对前者,是为了减少“冲动是魔鬼”带来的伤害和遗憾,它不适用于后者,因为后者已然深思熟虑,甚至已经忍无可忍。婚姻登记机关也好,承办离婚案的法官也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出针对性裁决,不宜僵化地一律实行“冷静期”。不然,可能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给当事人带来更多伤害,此前有个别处理不善的案例就曾引发社会关注。民法典草案拟设一个月“离婚冷静期”,也有委员建议同时设立甄别机制,这些说明,专业人士已然注意到此前推行有关制度时可能不够科学,社会期待有关条款的制定更合理、更完善。依法行事是执法的底线,同理之心则是法律应有的温度。努力实现法律、人文、社会效果相统一,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才能不断巩固法治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设立“离婚冷静期”要甄别更要冷静

2019-12-27 07:22 来源:人民网

  背景: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有委员建议设立“离婚冷静期”甄别机制,涉及重婚、家暴、遗弃、恶习等情形,没有必要给予“冷静期”。

  南方都市报发表观点:很多国家为了避免冲动离婚,都以在离婚手续中规定一定时间为冷静期的方式,给想离婚的夫妻以考虑的机会,促其慎重选择。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推行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改革的目标包括“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稳定,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合法权益”。随后各地司法机关开始尝试推行离婚冷静期制度。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更于2018年7月通过发布《广东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程序指引》对“离婚冷静期”作了明确规定。相关尝试获得了很多赞誉,但一种质疑不能不认真对待。2018年11月,媒体披露了一个案例:一位女当事人因不堪忍受丈夫家暴,向成都法院提交离婚二审上诉书。去年6月,她与丈夫产生争执,被施以暴行。事后她申请到法院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后来她提出离婚诉讼,经3次庭审,法院判决不离婚。法官称,要给双方冷静期。这个时候“离婚冷静期”的作用到底是在挽救婚姻,还是为了让家暴受害人继续承受暴力?为离婚冷静期设立排除性规定,他国已有先例。如加拿大法律规定,婚姻破裂而且分居达一年者,才准许办理离婚手续,但是“已有通奸或虐待证据”的除外。建立甄别机制,对不适合设置冷静期的离婚案件类型作出排除性规定,让离婚冷静期制度更加完善,也更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合法利益。为提出建议的委员点赞。

  小蒋随想: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离婚问题上,有的夫妻是“头脑发热”,没准还有挽回余地;有的是因为无法调和的矛盾,实在过不下去了。“离婚冷静期”设立的初衷是针对前者,是为了减少“冲动是魔鬼”带来的伤害和遗憾,它不适用于后者,因为后者已然深思熟虑,甚至已经忍无可忍。婚姻登记机关也好,承办离婚案的法官也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出针对性裁决,不宜僵化地一律实行“冷静期”。不然,可能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给当事人带来更多伤害,此前有个别处理不善的案例就曾引发社会关注。民法典草案拟设一个月“离婚冷静期”,也有委员建议同时设立甄别机制,这些说明,专业人士已然注意到此前推行有关制度时可能不够科学,社会期待有关条款的制定更合理、更完善。依法行事是执法的底线,同理之心则是法律应有的温度。努力实现法律、人文、社会效果相统一,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才能不断巩固法治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