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众志成城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年11月15日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脱贫攻坚6年来,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累计减贫8239万人,脱贫攻坚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成绩令人欣喜,然而也必须看到,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难攻的“堡垒”。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当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和决胜的阶段,尤需激发“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的蓬勃干劲,砥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凝聚起“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攻坚力量,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扶贫举措,确保“脱贫后不返贫”,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11月7日,武陵山腹地的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绿水青山间迸发着脱贫致富的生机和希望。(图片来源:东方IC

  迎难而上 攻克深度贫困

  目前,贫困县摘帽进程已经过半,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步伐正在加快。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最后的“5%”是关键。

  到2018年底,剩余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1600多万,他们主要分布在300多个深度贫困县、1800多个深度贫困乡和3万多个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

  观察目前的剩余贫困人口群体,多为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从地域上看,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的地区。这些贫困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脱贫内生动力不强。这些地区的发展也严重滞后,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发育欠缺等短板。

  攻克深度贫困,要迎难而上,付出100%的努力。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逐村逐户查问题、补短板,确保脱贫质量。其次,要加强产业支撑。有了产业,才能不断引入资金、技术、人才,才能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最后,还要注意预防返贫。要严把贫困退出关,脱贫之后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以打造不返贫的坚实保障。

  201911月8日,安徽休宁县组织健康脱贫“百医驻村”的十余名专家和医务人员赴该县五城镇阳台移民新村开展义诊。(图片来源:东方IC

  尽锐出战 汇聚攻坚力量

  中国为什么行?许多国际观察家都在解读我国的“脱贫密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脱贫一线,党员干部冲在最前、守到最后,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凝聚起磅礴的攻坚力量。文朝荣、李保国、黄文秀……截至2019年6月底,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全国17.6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倾情帮扶,全覆盖12.8万个贫困村;7.64万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0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显现。

  脱贫有多难,群众就有多拼。今年55岁的王万才,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的脱贫户,他荣获了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而在两年多前,他还是一个不修边幅、整日买醉的贫困户。“自从扶贫工作队进村入驻,我这个贫困户就被领导们‘盯’上了,吊儿郎当、浑浑噩噩的醉鬼日子结束了。”王万才在日记里写道。

  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南阳市对症下药,探索推出志智双扶“三个一”活动,使“我敢富、我能富、我会富”蔚然成风,也涌现出像王万才这样一大批励志典型、脱贫先进。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思想共识和社会多方力量。尽锐出战,全力以赴,终将汇聚成一股迈向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

  

  201910月13日,山东临沂河东区汤河镇小程子河村一角。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

  久久为功 筑牢幸福基石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现实来看,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这些政策正在很多地方得到落实。

  今年4月,湖北丹江口市退出贫困县序列,为了防止扶贫干部“走读”“挂名”式驻村,摘帽之后,当地仍然严格督促落实驻村干部每周“54夜”的驻村要求。从今年7月初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将对中西部22个省区市2018年宣布脱贫摘帽的283个县按20%的比例进行抽查。

  除了政策上的稳定支持,要想真正稳定脱贫,必须长短结合、标本兼治,通过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建立起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有效防止脱贫人口再返贫。

  要通过乡村治理增强乡村“造血功能”,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能。要强化兴产业促就业的“长效机能”,力促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运用现代技术孵化新产业,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利用金融手段拓宽引资渠道,推动贫困地区农民增产增收。要强化贫困监测“预警功能”,对于因突发意外而返贫的特定群体,应快速精准识别并纳入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帮扶,将返贫消解于初生、消弭于萌芽。

  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脱贫攻坚只是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任务,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重视培养贫困地区的内在产业发展动能,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的成果效益最大化,“三农”工作才能取得更大进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石才能更加稳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互联网+脱贫”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不忘初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李焱)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众志成城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11-15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