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药神条款”颁布 细节中有人性关怀

2019年08月27日 07:47   来源:钱江晚报   魏英杰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8月26日,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正式通过,将于今年12月1日开始施行。这是《药品管理法》自1984年颁布以来第二次系统性、结构性的重大修改,吸收了多年来药品领域的改革成果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使之上升为法律。

  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有不少亮点。其中令人尤为关注的是对假药劣药的重新定义。在新修订版本中,没有再把未经批准进口的药品列为假药,这既符合实际情况,也有利于精准监管。以往,只要不是经由正规渠道进口、没有在国内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进口药品,一律被打入假药类别,按假药论处。这样做其实是很不科学的。

  许多进口药只是尚未获得批文,或者由于国内临床试验时间过长,迟迟不能上市,但其在国外是获准生产销售的,也是有临床效果的,怎么能和假药相提并论?实际上,进口未获批文的药品,只是销售环节存在违规违法问题,与药品本身品质无关,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如今,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将其单列处理,对比以往是一种进步。

  当然,不再把这类进口药品视为假药,不等于就可以随便生产和进口。在新版法规中,仍然“禁止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生产、进口药品”,这一点是立场明确的,否则就会干扰正常的药品管理秩序,也不利于保护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不过,新版《药品管理法》还规定,未经批准进口少量境外已合法上市的药品,情节较轻的,可以依法减轻或者免予处罚。这句话,细细思量,真正回应了民众关切,体现了人性关怀。

  这一新规意味着,如果是少量进口或使用未经批准、在境外合法上市的药品,在量刑上将减轻或免予处罚。这让人想起了《我不是药神》里的场景。

  有些进口药,对老百姓来讲就是救命的药,但因为尚未获得批文,不买延误救治,买了却属于违法,令人为难。还有的药虽然国内也有进口原研药,但仿制药更便宜,更多人吃得起。有的仿制药严格来讲并非假药,只是存在专利问题,禁止销售符合法律,但一禁了之却也不符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宗旨要求。相关规定为此开了一个细小的口子,留给法律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形做出甄别和处理,这是既维护了法律严肃性又充分尊重现实需求的考量,符合民众期待。

  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是自己购买了这类进口药给自己服用的话,或可以免责;如果是帮人少量代购,未从中牟取经济利益,也可能从轻处罚(如罚款);但如果是大量进口销售甚至生产,情节比较严重的,那还是要面对法律处罚。从境外买药救命,这是人之常情,现实中也不少见,但把这当作一门生意,不行。这是从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中读出的法律初衷,从中也让人体会到了人性关怀的温度。

  至于在实践中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怎么落实,尚需要制定配套的细则,也有赖于各地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针对具体事例案件依法依规处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药神条款”颁布 细节中有人性关怀

2019-08-27 07:47 来源:钱江晚报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8月26日,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正式通过,将于今年12月1日开始施行。这是《药品管理法》自1984年颁布以来第二次系统性、结构性的重大修改,吸收了多年来药品领域的改革成果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使之上升为法律。

  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有不少亮点。其中令人尤为关注的是对假药劣药的重新定义。在新修订版本中,没有再把未经批准进口的药品列为假药,这既符合实际情况,也有利于精准监管。以往,只要不是经由正规渠道进口、没有在国内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进口药品,一律被打入假药类别,按假药论处。这样做其实是很不科学的。

  许多进口药只是尚未获得批文,或者由于国内临床试验时间过长,迟迟不能上市,但其在国外是获准生产销售的,也是有临床效果的,怎么能和假药相提并论?实际上,进口未获批文的药品,只是销售环节存在违规违法问题,与药品本身品质无关,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如今,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将其单列处理,对比以往是一种进步。

  当然,不再把这类进口药品视为假药,不等于就可以随便生产和进口。在新版法规中,仍然“禁止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生产、进口药品”,这一点是立场明确的,否则就会干扰正常的药品管理秩序,也不利于保护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不过,新版《药品管理法》还规定,未经批准进口少量境外已合法上市的药品,情节较轻的,可以依法减轻或者免予处罚。这句话,细细思量,真正回应了民众关切,体现了人性关怀。

  这一新规意味着,如果是少量进口或使用未经批准、在境外合法上市的药品,在量刑上将减轻或免予处罚。这让人想起了《我不是药神》里的场景。

  有些进口药,对老百姓来讲就是救命的药,但因为尚未获得批文,不买延误救治,买了却属于违法,令人为难。还有的药虽然国内也有进口原研药,但仿制药更便宜,更多人吃得起。有的仿制药严格来讲并非假药,只是存在专利问题,禁止销售符合法律,但一禁了之却也不符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宗旨要求。相关规定为此开了一个细小的口子,留给法律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形做出甄别和处理,这是既维护了法律严肃性又充分尊重现实需求的考量,符合民众期待。

  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是自己购买了这类进口药给自己服用的话,或可以免责;如果是帮人少量代购,未从中牟取经济利益,也可能从轻处罚(如罚款);但如果是大量进口销售甚至生产,情节比较严重的,那还是要面对法律处罚。从境外买药救命,这是人之常情,现实中也不少见,但把这当作一门生意,不行。这是从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中读出的法律初衷,从中也让人体会到了人性关怀的温度。

  至于在实践中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怎么落实,尚需要制定配套的细则,也有赖于各地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针对具体事例案件依法依规处理。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