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月嫂换尿不湿都不会,行业泡沫别越吹越大

2019年04月03日 07:21   来源:光明网   然玉

  近年来,月嫂市场火爆。但显然,无论从准妈妈、从业者或记者调查来看,月嫂行业处于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阶段,有的月嫂甚至连尿不湿都不会换。一家培训机构说,“稍微能写两个字”,就可以参加培训。交一两千块,培训7到10天,拿着培训中心颁发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证书,就能出师接单。因为需求量大,各式各样的证书太多,不懂行的也就根本无法分辨。

  月嫂这一职业,隔三差五就会被舆论热议一番。之所以“红”,一是因为“赚”,二是因为“乱”。时下的状况是,月嫂工资动辄一两万之高,而其业务能力、整体素质却实在难以恭维。媒体最新调查显示,一些所谓月嫂仅仅培训一周就能拿证上岗。而这,实则也算不上是什么新发现,月嫂一行整个生态的野蛮生长,早就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作为一个完全由市场自发衍生出的职业,月嫂并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职业评定体系加以规范,这正是其泥沙俱下的根本原因。现如今,培训企业、月子中心、家政公司、医院等等关联方深度嵌合,各自密切合作、各自渔利,无形之间已形成了一条月嫂“产销”的完整链条。公众一般只看到月嫂“天价月薪”赚得盆满钵满,却很少意识到其背后所隐藏庞大的利益集团。除了最终“买单者”之外,所有人都能从中分一杯羹,月嫂生意自然热火朝天。

  从营销学的视角审视,月嫂行业的概念打造、形象包装、推广说服,都堪称经典案例。早教、催乳、产后修复、营养餐搭配、心理疏导,当这种种花样百出的“超能力”噱头,通通被堆砌在一位月嫂身上,消费者想必很难不心动;当母婴护理师、小儿推拿师、早期教育指导师等一堆“证书”一起来为月嫂加持背书,人们要想保持理智、不被绕进去,也绝对不是一件易事……月嫂有备而来、套路纯熟,而年轻父母们则是忐忑不安、手足无措,双方间的博弈本就是不对等的。

  必须承认的是,月嫂确有其价值,但在当前语境下,这种“价值”更多还是体现为一种辛苦的体力劳动服务,带孩子毕竟劳心劳力,拿高薪也属应得。脱离这一基本事实,非要将月嫂的工作“高端化”,乃至炮制出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证书炒作身价,就实在是有些不可理喻了。对年轻父母来说,月嫂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安慰剂效应”,求的是个心安。自己带娃没经验不敢下手,花高价请个月嫂买个放心而已。可是某些月嫂连尿不湿都不会换,这带来的就不是安慰而是惊吓了。

  月嫂神话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因为,其自我标榜的“能力”或“作用”很难被证伪。尽管很多月嫂带孩子不专业,但若以最低要求来评判月嫂的工作,绝大多数还是合格的。如今的问题是,月嫂行业的泡沫越吹越大,消费者的胃口被吊得越来越高,当现实不足以回应预期,行业的虚假光环就会一夕之间破灭。到那时,再想挽回丢掉的口碑,无疑将难上加难。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