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樱花那么多,看花为何去武大?

2019年03月21日 07:21   来源:长江日报   鲁珊

  本周起武大开始接受网络预约,工作日人流量上限为1.5万人,周末为3万人。如此谨慎的限流,显然挡不住预期中的周末人潮。2018年赏樱季,涌向预约平台的人流高达3000万人次,实际赏樱人数也超过300万人。

  早在2016年,武汉就高居全国赏樱地榜首,其中绝大部分涌向了武大。近年来,随着武汉高铁网络的日益便捷,武大樱花人流一年热过一年,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打个高铁去武大看花,成为很多广东人的周末时尚。

  作为一种观赏对象,樱花本身可移动、可复制、可广泛栽培,为何还有那么多人不远千里,不惧拥挤去往武大呢?

  人们去看花,当然是去看花,但也不只看花。从根本上说,旅游出于一种文化需求,是为了获得心理快感的审美和自娱过程。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再困于温饱疲于谋生,精神需求自然就勃发,旅游、文化和艺术就会成为“紧俏品”。人们为什么要去看花?因为花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带来春天信息,带来生机盎然的希望。人类本能地会对充满希望的、健康的、美丽的、有利于生命向上的东西产生喜爱。

  当人们在赏樱时,看的是樱花里的武大,还是武大里的樱花?是樱花后面的百年建筑,还是建筑里的名校气蕴,抑或是对百年名校的心向往之?或者说,当胜雪樱花与青春学子融为一体时,更容易欢喜于盛开中的人生芳华?樱花和武大,谁唱和了春天的歌?

  出游,归根结底是文化性的。千古名楼黄鹤楼,好在哪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历史和诗韵充实了它的文化气蕴,使它获得生命,而有别于世界千千万万的平凡土楼。单就山水来看,西湖既不如东湖大,景致也未必比东湖好多少,但西湖美名天下知,因为这里充满着诗词传说、诗人墨客、民间故事……在文化的滋养中,静止的景物会充满生命。

  的确如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景物所见,比人所见多得多;景物的生命,比人的生命长得多。人们去观景,并非一山一楼本身,而是在这些景物身上,看到超越自己所见、所经历、所能达到的气息,是这种附着的气息使人着迷,让一花不再是一花,一草不再是一草,而成为一种人与景物在精神上的唱和。(长江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