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2019年03月13日 07:15   来源:人民日报   朱 磊

  爬坡过坎,需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

  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无害化厕所正在普及,返乡创业迎来了热潮……如今的乡村,正行驶在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上。与此同时,也面临不少沟坎:脱贫攻坚正在进入啃硬骨头阶段、产业绿色发展仍需提质、农村环境和人居环境亟须改善,等等。爬坡过坎,需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历程,从大包干到乡镇企业崛起,从土地流转试水再到特色乡村的遍地开花,正是发端于最基层农村农民的改革实践,让广袤乡村迸发出强大的内生活力。今天的乡村大地上,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资金互助组,这些农民自己创造的新事物,朝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如何防止村级组织行政化,提高村规民约认同度,让乡村人气更旺,都需要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实现乡村善治,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以村规民约、新乡贤、家规家训等方式,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推动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前,一些贫困地区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如今,随着人才、资本的持续进入,乡村造血功能正在不断强化,成功的例子不断涌现:有的村通过转型发展,吸引资金和专家发展乡村民宿,变成了旅游大村;有的村引进科技人才,改变种养结构,富民富村;有的村利用传统优势产业,引进资本打造高端品牌……内生动力与外来助力相得益彰,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激情,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才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金色。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