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贾康: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是必然趋势

2019年01月25日 07:22   来源:经济日报   

  我国实行基本养老金全社会统筹,除了有助于提升“共济”功能之外,还有促进统一的人力资本市场培育与发展等积极意义,同时使社保机制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此外,统筹层级提高,有利于降低个人缴费标准,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这需要攻坚克难,敢于啃下改革的“硬骨头”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论坛上,笔者提出应尽快把基本养老金统筹机制提升到全社会层次,南方等地滚存的养老金结余可调到东北等地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可以降低缴费标准,回应企业和社会的有关降负诉求。相关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也产生不少误解和质疑。就此,我想再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国实行基本养老金全社会统筹,是提升其“共济”“互济”功能的必然选择。目前,各地至少有几十个“小蓄水池”,所发挥的共济功能怎么能与全国一个“大蓄水池”相比?过去多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已出现基本养老金入不敷出情况,但不能把南方越滚越大的结余资金调过来救急,只得依靠中央财政努力平缓压力,这种“持米叫饥”的状况应该尽快改变。

  第二,2018年个税改革暴露出的一个问题是,约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为职工足额缴纳基本养老金。现在,如果要求依法依规缴足,许多企业承受不了,那更应乘势推进养老金全社会统筹改革,在提升“共济”功能的同时,降低缴费标准,使大多数企业能够负担,也使社保机制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第三,全社会统筹的好处在于,除了提升“共济”功能之外,还有促进统一的人力资本市场培育与发展等积极意义。全社会统筹迟迟不能推出,有一些技术层面的顾虑,但也有管理缴费利益固化的“藩篱”,这需要攻坚克难,敢于啃下改革的“硬骨头”。

  即便全国统筹,个人领到的养老金标准也不会发生变化,人们不必担心。我国企业员工缴纳的基本养老金早就有“统筹”。不过,这个统筹体系的突出问题是缴费标准高,但统筹层次低,最多只做到了省级统筹,近年正抓紧推进中央调剂金制度,效果仍待观察。其实,不论在哪一层级实现统筹,缴费者在退休后领取的受益标准都要按规则执行、由法律保证,并不会因为有人倡议“蓄水池升级,使南方滚存结余调到东北解燃眉之急”而发生改变。每位具体的养老金领取人,拿到的这份钱仍是按法定标准,既不会多,也不会少。

  同时,统筹层级提高,有利于降低个人缴费标准。人们缴费共同形成的“蓄水池”,其“共济”功能高低不同,如果统筹到全国,“共济”功能最高。国家规定每个人缴费的标准,将因此有望调低,可以为企业与员工实实在在减负。

  再者,统筹层级提高,有利于全社会稳定发展。在以往省内统筹的情况下,“蓄水池”内的钱也是会在省内调剂使用的。比如,惠州职工交的钱如入了“蓄水池”,便可能调到韶关使用。如果实现全国统筹,广东人缴的费,调到东北用,也是这一种机制,只是范围和功能强弱之别。在不同时间段上,“共济”机制起作用时,资金调剂的走向,会随各地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口比重的相对变化有所改变。关键在于这个“蓄水池”中始终要有足够用的“水”,所以也应积极考虑以国有资产收益等来补充。

  这种调剂使用,并不是“借”与“还”的关系,是以共同基金,于动态中如何保证所有参与者(缴费人)达到需使用年龄(退休时)能满足其领取标准的问题。调剂使用更不是“无偿调拨”的关系。把“统筹”中的资金调剂功能错误理解为“拿南方的利益无偿给北方”“自己账上有余钱就被要求支援隔壁老王”,是没弄明白“从蓄水池中轮流取水用水”与“无偿调水”的根本区别。

  此外,提升统筹层级,与“以国有企业资产收益支持社会保障体系运转”的建议并不矛盾,两者此前都被中央所肯定。原已建立并在发展中的个人账户制度、企业与职业年金制度、商业化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基金可以沉淀部分做安全投资以求升值,与提高基本养老金统筹层次之间,都不构成矛盾,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作者: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贾康 话题由今日头条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