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莫以冷暴力制造二次伤害

2018年11月09日 08:43   来源:长沙晚报   文峰

  过去的一周,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在有关部门公布了调查结果之后,讨论更是达到了高潮。据悉,公交车坠江,主要原因是48岁的女乘客刘某因为坐过站,与司机发生争执,并且用手机砸司机头部,于是司机回挡还击,导致车辆失控坠入江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义愤填膺。

  在诸多的讨论中,口诛笔伐成了绝大多数。其中,既存在情绪化批判,也存在冰冷的理性。比如,有人骂涉事女子为“早该火化的泼妇”,并谴责了其家人,甚至叫嚣要使用人肉搜索。有人基于视频,对于遇难的乘客贴上了冷漠的标签,完全无视其家人的感受。一些自媒体没完没了地写刺激性文字,抓取悲剧发生的细节信息和遇难者的信息。

  俗话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涉事女子虽然可恶,但他的亲人却是无辜的,并且,她仍然享有隐私权。稍作换位思考,我们不难想见,案件发生之后,他们一定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不仅失去亲人,而且还要在面对网友辱骂指责时,做到骂不还口。诚然,该女子确实应该受到谴责,但是,在这种谴责之外,也应该有对生命逝去的惋惜。我记得读过这样一则故事:美国弗吉尼亚枪杀案发生后,学校在哀悼仪式上点了33根蜡烛,不仅给32位遇难学生点燃蜡烛,还有一根蜡烛为自杀的凶手而燃。在这场悲剧里,涉事妇女本身也得到了“冲动的惩罚”。她本身也是不幸的。而对于乘客而言,因为公布的视频非常短,我们看不到之前是否有乘客劝说,所以过于强调乘客冷漠也可能缺乏严密的逻辑支撑。最后,对于公交车司机而言,划分主要责任的观点需要审慎。要知道,公交车司机不是开一小时车,而是开一天车、一年车甚至几十年车,在没有保护其行车安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完全要他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也是一种苛责。更何况,其涉事家属也失去了一位亲人。事实上,关于这次事件,此前还出现了“公交车司机K歌疲劳论”“轿车女司机逆行论”“学生幸存论”等不实信息。在这类事件中,人们的讨论总会带入主观情绪,并且出现严重的标签化倾向。

  要知道,讨论是为了避免这类悲剧再次发生,应该是一种反思,而不只是情绪释放。把公共安全的漏洞填补好,把正确的做法和提醒告诉大家,鼓励大家把内心的善念释放出来,这才是讨论应有的功能。讨论应该有一个话语边界。热新闻,特别是悲剧新闻,更需要抑制自媒体时代的冷暴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离不开新闻,大家也具备发声的权利,甚至可以说很多事都存在一种“舆论驱动”。但是,任何权利都应该对应着义务。一个温暖的时代,必定也是一个有观点温度的时代。我们期待的是理性建设性的讨论声音,是能解决问题的声音,这应该是讨论的主流。莫让冰冷的理性和过激的情绪制造二次伤害。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