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假货流向农村市场的通道

2018年11月02日 12:01   来源:东方网   江德斌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京发布《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报告》。调查体验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农村集贸市场实地体验评价得分只有67.12分,处于及格水平。体验员发现,由于农村集贸市场在质量管控、卫生安全、内部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致使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过期食品、缺斤短两以及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等问题多发,农村消费者对于农村集贸市场满意度不高。(11月1日《北京青年报》)

  从调查数据看,超过一半的农村集贸市场存在假冒伪劣产品,超过七成的市场存在儿童玩具安全隐患,超四成市场存在婴幼儿服装安全隐患。显而易见,农村集贸市场的假货问题相当严重,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过期食品等,埋下消费安全隐患,给农村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亦危及到他们的身体健康,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斩断假货流向农村市场的通道,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随着城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逐步提升,商场、连锁超市等正规卖场的普及,监管部门对市场的整顿力度加强,消费者维权行为增加等因素影响,城市里的假货现象有所改善。由于制假售假者在城市里的违法成本提高,于是开始转移阵地,通过将假货搬到网上,将销售渠道下沉到乡村市场等,以规避监管部门的打假行动。

  由于农村集贸市场分散零乱,缺乏足够的监管力量和鉴别技术,无法实现全面覆盖,给售假者留下了生存空间。农民对品牌的辨识力有限,容易被各种“山寨”品牌蒙骗,加之消费水平较低,倾向于购买廉价产品,则就给了假冒伪劣产品创造了机会。而且,农村属于熟人社会,商家与消费者都是同乡、同村,在出现消费纠纷时,往往碍于面子放弃维权索赔,导致售假成本非常低。

  而且,近年来随着网购的兴起,农村市场也逐步接受了网购消费,各地农村大都有快递网点,网购条件越来越方便。部分制假售假者借助网购渠道,公然将假冒伪劣产品倾销到农村市场,将其视为牟取暴利的“垃圾场”,令广大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严重受损。

  由此可见,在城市打假力度加强之际,假货的流通途径发生转变,开始以农村市场为主,令其成为假货汇聚的“重灾区”。监管部门也要适时改变打假策略,将农村市场列为打假重点区域,采取严打措施予以治理,对售假商家依法处以重罚,将假货赶出农村市场。

  须知,农民虽然消费力较低,对廉价产品的需求较为旺盛,但廉价不等于假冒伪劣,商家要有商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赚良心钱,不能用假货去欺瞒农民。同时,在消费升级的社会大背景下,随着农民收入的逐年提高,对品牌和质量的要求也会提升,农村市场也将面临消费升级。可见,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缩小,其生存空间也将越来越小,商家应认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早调转方向,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以适应时代潮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