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痕迹主义”

2018年07月27日 07:30   来源:红网   查日成

  打开学生工作交流群,里面最常见的通知就是“交材料”,活动总结材料、活动策划材料、班级考评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各种材料举不胜举,这些材料也通常作为学生干部考评的依据,反映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是现在,为了在考评中获得优秀,不少学生干部在材料上做文章动脑筋,流行“痕迹主义”,各种“留痕”“做痕”,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材料”上面。

  说到底“痕迹主义”的流行,反映着学生工作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都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以往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评价体系的不同,对于一位学生的评价不是简单从分数角度评价,而是对于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而目前,学生工作评价体系就是一个单一的评价体系,上级仅仅从基层的上交材料进行考评,凭“材料”论英雄,学生工作做得好不好,由上交材料决定。

  单一的唯“材料”评价体系,让不少学生干部树立了唯“材料”思想。举办活动,先从活动策划材料开始,然后强制同学充当观众参加,简单摆拍几张照片充当图片材料即可,活动结束后,把活动总结材料“好好下下功夫”,一场活动就这样“圆满”举办。学生工作充斥着“活动过程寥寥草草、总结材料精品加工”本末倒置的现象,为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只要最后材料写得好,活动就是办得好;活动到底怎么办,由材料说了算;用材料遮“百丑”;只关注材料,不关注活动;材料就是学生干部成绩的凭据。唯“材料”的评价体系,甚至可能会造成因为上交材料的一点不足和瑕疵而全面否定学生工作的实绩,让费了心、花了时间举办了好活动的学生干部寒了心,遭到批评。

  拒绝“痕迹主义”需要优化学生工作评价体系。一个活动到底怎么样,不应该仅仅由材料评定,更是要参与者认可。高校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初衷是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作为课上理论学习的补充,举办活动是为了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全面发展发挥特长。但是部分功利化的学生干部为了考评结果,不顾同学感受举办活动,造成学生组织与同学的矛盾。优化学生工作评价体系,是要以“人”作为评价的主体,而不是“材料”,考评活动效果,要考评同学是否参与其中,是否有所收获,是否满意活动过程,对于材料的考评应该是作为对于同学认可度考评的侧面考评,如果连同学都对活动不认可,甚至反感,那么一份份纸面上“华丽”的材料还有什么意义呢?上级对于基层学生工作的考评,更应该多到现场看看、多去现场走走、多在现场问问,降低材料在考核中的比重,更加注重学生工作的实绩。

  拒绝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痕迹主义”,要让务实之风盛行,让学生工作得到同学们的真心认可。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