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担当作为者放心施展拳脚

2018年07月04日 07:33   来源:北京日报   崔文佳

  “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已经逾月,各地纷纷表态看齐,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广大基层干部正翘首期盼本地尽早拿出详实具体的《意见》落地方案,改进考核机制,建立容错机制,真正打消他们干事创业的思想顾虑。

  基层干部的呼声,让我们深切体察到今日改革任务之繁重、干事创业之不易。“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改革,要攻坚的则是利益“雷区”,很多是“动奶酪”的事。对于基层干部而言,随着简政放权走向深入,红线禁令接二连三,意味着必须转换传统用权的“路径依赖”,在做好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滋生了“费力不讨好”之感。一位县委书记曾坦言:改革进入深水区,最需要的是勇气和担当。如果一脚踩空,呛个半死,再被拉上岸打几板子,就有点冤了。也正是基于某种“性价比”的计算,出现了某种“啥都不干,难找缺陷”的消极心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号召各地为担当者撑腰鼓劲正当其时,基层干部对具体举措的期待更可以想见。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40年来,改革的时代命题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永远在打破窠臼、上下求索。这个过程中,我们摸到了“石头”,也摸到过“鳄鱼背”,出错是难免的。因为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新路的艰难过程,谁也不能打包票一帆风顺不磕磕绊绊。回头来看本轮改革,中央通过整饬作风激浊扬清,通过严明纪律强化约束,无不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调着,“事缓则圆”“但求无过”之类的官场哲学再无市场。在这个以奋斗为底色的时代,哪有什么“不干不错”,不干正是大错。

  锻造敢担当、有作为的好干部,首要一点就是让敢担当者有为,让善作为者有位。分析一些改革空转、打滑现象的思想根源,最重要的还是党员干部在位置上的患得患失。可见,用人导向不仅影响着整个群体的事业发展,更传递着一种价值取向,那就是这个政党、这个国家到底尊崇什么样的干部和人才。既然我们前所未有地呼唤担当作为精神,那就应当旗帜鲜明地在选人用人上体现出来。着眼现实,不缺少意义深远的改革课题,更不缺少劲头十足的党员干部,关键在于用一种怎样的方案将二者有效对接。

  倘若把“木桶效应”套用在激励措施中,那么容错机制无疑是“最短的那块木板”。正向引导千条万条,没有容错机制兜底也是白条。从基层干部遇到的困惑和表达的诉求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围绕“容错”二字还是说得多、做得少,理应拿出更加详实具体的操作方案来。比如事前的提醒,帮助基层干部明确权责,划定负面清单;比如错误的定性,明辨究竟是先行先试的无心之失,还是违法乱纪的有心之过;比如事后的总结,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优化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于改革创新者而言,“试错”就是“试对”,而容错是一种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有了这方面的制度保障,才能真正让人免除后顾之忧。

  护航什么样的干部,就明确什么样的标准;张扬什么样的品质,就体现什么样的导向。透过中央的意见与举措,新时代的人才观愈发清晰:敢担当、有作为的实干派将迎来广阔天地,那些光说不练的“观潮派”、尸位素餐的“梗阻派”则面临淘汰。一扬一抑之间,实则是治国理政、干事创业的黄金定律:尚贤者,政之本也。锻造一支敢闯敢干的干部队伍,是推进今天改革伟业的重要保障。让担当作为者放心施展拳脚,这是对广大干部负责,也是对改革发展负责。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