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凤雅”事件反转 需慈善信息公开正解

2018年05月28日 10:16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2017年,王凤雅的父母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向社会求助,并得到了网友的慷慨相助。近日,某自媒体发布的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声称,王凤雅父母用募得的15万善款带着儿子去北京治疗兔唇,网友纷纷指责王凤雅的父母涉嫌诈捐。事情的真相已经基本浮出水面:王凤雅的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一些媒体、自媒体也删除了之前的报道。(5月27日央视网)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募捐异军突起,成为民间公益慈善新的阵营。相比传统的募捐方式,网络募捐门槛低、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效率高,使善款畅通无阻,让募捐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感受爱心的温暖和慈善的伟力。然而,时有耳闻的骗捐、诈捐以及不规范操作,让公众的爱心严重透支。“小凤雅”事件虽然反转,其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但网络募捐的公信力,再次受到了挑战。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73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47.4%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过捐款,但仅28.5%的受访者信任网络捐款中的慈善组织或募捐个人,62.4%的受访者担忧在网络募捐中存在诈捐、骗捐的潜在风险。由此可见,网络募捐的信用度还比较低。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由诈捐、骗捐引发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媒体,损害了网络募捐的公信力;另一方面,网络募捐平台缺乏信息公开机制,透明度不高,善款去向成谜,引起公众及捐赠者质疑。“小凤雅”事件出现反转,便是典型例证。

  网络募捐的风生水起,说明这种慈善形式在中国社会有一定的市场,也说明了公益机构在慈善事业方面的一种缺位。换言之,网络募捐是民间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一种有益探索和补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政府以包容的心态给予它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从立法、行政等多个角度,加强对网络募捐的规范,使之趋利避害,真正为民行善。特别是,除完善监管之外,网络募捐更需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换言之,“小凤雅”事件反转,需慈善信息公开正解。去年12月,民政部发布《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慈善组织应当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真实、完整、及时地向社会公开信息。可见,网络募捐平台,也应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责任;不管是网络募捐平台,还是受助对象,均要公开善款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只有网络募捐公开透明、安全可靠,真正让受助对象获益,才能广泛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营造人人关爱、人人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使网络慈善,成为大众的普遍情怀。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