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凤雅”事件反转 需慈善信息公开正解

2018年05月28日 10:16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2017年,王凤雅的父母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向社会求助,并得到了网友的慷慨相助。近日,某自媒体发布的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声称,王凤雅父母用募得的15万善款带着儿子去北京治疗兔唇,网友纷纷指责王凤雅的父母涉嫌诈捐。事情的真相已经基本浮出水面:王凤雅的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一些媒体、自媒体也删除了之前的报道。(5月27日央视网)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募捐异军突起,成为民间公益慈善新的阵营。相比传统的募捐方式,网络募捐门槛低、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效率高,使善款畅通无阻,让募捐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感受爱心的温暖和慈善的伟力。然而,时有耳闻的骗捐、诈捐以及不规范操作,让公众的爱心严重透支。“小凤雅”事件虽然反转,其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但网络募捐的公信力,再次受到了挑战。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73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47.4%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过捐款,但仅28.5%的受访者信任网络捐款中的慈善组织或募捐个人,62.4%的受访者担忧在网络募捐中存在诈捐、骗捐的潜在风险。由此可见,网络募捐的信用度还比较低。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由诈捐、骗捐引发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媒体,损害了网络募捐的公信力;另一方面,网络募捐平台缺乏信息公开机制,透明度不高,善款去向成谜,引起公众及捐赠者质疑。“小凤雅”事件出现反转,便是典型例证。

  网络募捐的风生水起,说明这种慈善形式在中国社会有一定的市场,也说明了公益机构在慈善事业方面的一种缺位。换言之,网络募捐是民间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一种有益探索和补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政府以包容的心态给予它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从立法、行政等多个角度,加强对网络募捐的规范,使之趋利避害,真正为民行善。特别是,除完善监管之外,网络募捐更需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换言之,“小凤雅”事件反转,需慈善信息公开正解。去年12月,民政部发布《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慈善组织应当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真实、完整、及时地向社会公开信息。可见,网络募捐平台,也应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责任;不管是网络募捐平台,还是受助对象,均要公开善款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只有网络募捐公开透明、安全可靠,真正让受助对象获益,才能广泛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营造人人关爱、人人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使网络慈善,成为大众的普遍情怀。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