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背诵增至72篇很有必要

2018年01月23日 07:53   来源:红网   王刚

  近日,针对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古诗文的背诵科目,是否增加学生负担的问题,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回应称,不要认为要求背就是负担,要根据学科特点。对于语文来讲,过去推荐了14篇,现在变成了72篇,是在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上,对加强传统文化的具体落实。

  泱泱中华数千年,浩瀚文化星河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关于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增加,笔者在此截取先秦、唐宋、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片段,欲以此证明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增加的必要性。

  先说说先秦——

  一个使用青铜器的岁月换成了冶炼铸铁的时代,一个耕牛拉着铁犁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的时代,一个用开放的思想与哲学的思考审视人的时代,一个理解宇宙理解文学的时代,一个中华文化光辉璀璨的时代。

  在连天的烽火与人民的哀嚎声中,在没落势力与新兴阶级的交锋中,在一声声的呼唤与一个个奔走的背影中,在尖利的牙齿与翻飞的舌头中,一个文学的崭新时代到来了!

  《三百篇》的瑰丽,《论语》的博雅,《孟子》的大爱,《周易》的精深,《春秋》的大义……让我们一次次感动于历史,感动于仓颉的风华。

  已记不清是哪一年的秋天,才华横溢的宋玉一声长叹,便奠定了悲秋的色调。忘却了悲情的屈子在哪里念出了“狐死必首丘”,忘却了谁道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从此,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开始了数千年的繁育,蔚为壮观。

  还有那纵横捭阖的《战国策》,那守株待兔的故事,那“断竹续竹”的吆喝,皇帝与蚩尤的战争,鲧禹治水的传说……那些中国文学的滥觞,那些滋养华夏文明的因子。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翻开尘封的历史,虽已跨越千载,但感动却经年不衰。

  再看看唐宋——

  循着王子安天涯比邻的吟诵声,沿着四杰的诗行一步步走来,横亘在眼前的便是初唐华丽的诗篇。从“谁为表予心”的无奈到“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沈宋的前导,杜老爷的精研,无不让后学我辈唏嘘感慨。到了李杜的时代,强大帝国背景下的诗歌堪称精绝。黄河天上来,庐山银河间。轮台雪似斗,衔杯饮青天。班马鸣塞外,美酒醉狂沙。玉龙灵景耀,水暖柳生花。

  到了晚唐,强大的帝国走向衰落,然而诗歌却走向进另一种强大。李义山用他温婉的情怀书写了一个个精巧的故事,写进了严肃的历史与所有温柔的心。杜樊川逸韵远神,晚唐独步。千里莺啼,水村山郭。寒水笼沙,秦淮酒肆。牧之的诗,是强大帝国最后的强音。

  唐诗,成了唐王朝的名片,记录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宋代,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统一大帝国,却成就了文学的高度发达。诗的理趣,词的意境,文的张力,赋的意蕴与哲思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在文忠公的带领下,新一轮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唐宋八大家,宋占据六席。

  词,起源于唐,极盛于两宋。苏辛、苏门学士、李易安、王沂孙、梦窗、大小晏、柳三变、姜白石……数不清的名家,吟不完的宋词,道不尽的故事:或幽怨,或豪迈,或婉约,或清雅,或吟风弄月,或闺怨幽思,或寄情山水,或醉里挑灯……在文学的江湖,用最真诚的语言感动最真诚的心。

  最后回到明清——

  石头城的兴衰往事,三国的萧萧战马,梁山好汉的忠义赤胆,艰难追求途中的神魔故事,清河县的混乱情事,聊斋中的狐子与书生,抱瓮老人的古今奇观。明清——小说,几个世纪的情结,绕不开的话题。明清文人的不懈努力,让小说这种“末技”登上了大雅之堂,发挥了极大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作用,构建了宏大的小说世界,像一座奇观,成为明清的文学坐标。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传统文化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

  不仅小说,明清文学在其他方面亦颇有建树。浪漫的牡丹亭故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带血桃花扇,“闲情”式偶记的戏曲理论,纳南容若“山一程,水一程”温婉的长短句,“三袁”俊秀的散文,竟陵派的诗歌,王船山王国维等优秀的诗歌理论,不胜枚举。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此丰富,背诵72篇真的多吗?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此灿烂,背诵72篇真的是增加学生负担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此精深,背诵72篇,真的很有必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