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约车、网上购物、叫外卖、导航……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手机App带来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你的微信昵称、头像、位置、通讯录、电子邮箱信息、QQ账号密码,甚至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都“祼奔”在互联网海量“大数据”当中。(19日《北京晨报》)
在手机App世界里,用户个人信息几乎成了“公地”,不用白不用。因此,远超实际需要的、毫无节制的滥用现象非常严重。如目前市场上的一款手电筒App,主要功能是开启手机摄像头达到照明的作用,然而这款App却要求获取用户的短信记录、通话记录、行动轨迹(精确GPS)等诸多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授权,这些个人信息与照明功能何干?今年9月,江苏省消协通过现场检测发现,在手机下载的100多个App中,79个App可获取定位权限,23个App可直接向联系人发送短信。点开“电话与联系人”一项,有14个App甚至可以监听电话和挂断电话,何其可怕!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是“伪装者”,手机App却让你成为“透明人”,个人信息毫无秘密可言。本报曾报道一个例子,一位用户曾用某款地图App导航过几次,没想到此后每逢下班时间她都会收到该款地图的最佳路径推荐,仿佛身后有一双“天眼”盯着,让她感到害怕。行动轨迹泄露只不过是手机App滥用隐私的一个小侧影,随着手机App应用越来越广泛,用户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风险将会在更多领域呈现并不断被放大。
譬如,无孔不入的垃圾广告,影响你的心情,考验你的耐性;无法卸载的App,侵犯你的虚拟财产权(存储空间),考验你手机性能;恶意扣费(消耗流量、偷取银行卡或支付宝密码),侵犯你的财产权;获取隐私信息(位置信息、通话记录、私人照片、视频),侵犯你的隐私。对于广大“剁手族”来说,仅仅购物之后遗留信息永远删除不了、不时弹出此类商品广告窗口一项,就让人不胜其烦。
稍加梳理便不难发现,用户个人信息出现“公地悲剧”,与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法规不足、管理乏力有莫大关系。对此,有必要将个人信息保护法规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并且要专门针对手机App,做实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同意原则、目的原则、合法原则、安全原则等。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保障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得到切实执行,避免成为纸上的法律,这是目前的一块短板。
作为主体,App开发商要有职业自觉。一方面,对用户个人信息的采集应当秉持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决不采取不正当手段、超出实际需要采集信息,以降低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另一方面,要恪守知情、同意原则。要为手机用户下载App之前了解隐私政策提供方便,让用户对让渡信息使用权风险有充分知情,并在获得用户同意之后才能收集或与他人共享用户敏感信息。
对App滥用隐私,必须强调App平台责任,他们是App市场的把关人。平台控制着App开发商与用户之间的App商店,从中获得收益,平台负有对App的监管责任,以保护用户的隐私。而且,在提升相关信息披露水准方面,平台拥有最强的改变力量,他们能够制定相应的隐私保护政策,对于不符合或违反该政策的App开发商可以拒绝与其合作。
隐私保护,没人比用户本人更有责任与效率。App好用也不要“贪杯”,要认准知名应用商店下载,安装后还要注意信息开放权限,对读取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行动轨迹等敏感权限应尽量关闭。
覆巢之下,没有谁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与手机App开发、提供、应用、管理等相关的人员,都要从这个高度认识保护隐私的重要性,通力合作,才能给App装上一把“安全锁”。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