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事件拷问人性善恶与教育之失

2017年11月15日 08:27   来源:红网   冷桥勋

  2016年11月3日,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被杀害,凶手是其同乡、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这也是去年引起网络热议的“东京女留学生被害案”。近日,“江歌事件”持续发酵,再次在网络引发热议。关于事件本身、江歌及其母亲、刘鑫等,同情者有之,叹息者有之,愤怒者有之,谴责者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网友说:“她为朋友挡刀,客死他乡;她却躲避近一年,消失不见。”有的网友说:“事发后,刘鑫逃避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只会让事态发展愈演愈烈。”有的网友说:“江歌母亲曝光家庭隐私做法有点极端。”11月13日,《新京报》刊登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志权教授撰写的《江歌案:先分清道义和法律责任》,央视网登载了欧阳晨雨撰写的《“江歌遇害事件”,应以法律之烛照亮人性暗黑》,众多媒体对此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探讨。

  从“江歌事件”中, 我们既看到了江歌的友善仗义、江歌母亲的痛苦无助、刘鑫的冷漠无情,也看到了人性的善恶之分,同时不得不引发我们对教育之失的反思。

  “江歌事件”再次提示和惊醒世人: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拷问人性的善恶?江歌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深厚,虽然成长在单亲家庭,但是阳光乐观、积极向上、懂事努力,留学是为了改变命运,却没想到命殒他国。我们一方面同情江歌母女,另一方面更为刘鑫及其家人事后的言行觉得痛心、感到心寒。刘鑫及其家人将人性自私、黑暗、邪恶的一面演绎得淋漓尽致。刘鑫为了遮掩该事件对自己的不良影响,在好友江歌因其而亡后,非但没有一句安慰,反而威胁、呵斥江歌母亲不应将事态扩大。案发20多天后,凶手陈世峰被被正式批捕。但是,直到案发后的249天,即今年8月23日,江歌母亲在媒体的协助下才与刘鑫见了迟来的第一面。刘鑫既没有参加江歌的葬礼,也懒得回复江歌母亲的微信,甚至将其拉黑。案发后,刘鑫家人对江歌母亲也是满口污言秽语、恶语相向,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全家人仍然开心、快乐、无耻地炫耀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若非江歌母亲通过网络将之公诸于世,刘鑫极有可能既不出现,也还会继续过着欢天喜地的自在生活。

  其实,近年来,类似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频繁发生。无独有偶,今年3月21日上午,杭州滨江某小区大楼监控探头摄录到残忍一幕:海归男薛某一把抱起追求已久而不得的高中女同学珊珊残忍地抛下19楼。当我们在直面严酷现实的同时,不禁发出疑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何现在的年轻人甚至学生,仅仅因为自己的私欲未能满足或愿望没有实现,就能够一气冲动之下,轻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生命,而无视这会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细思我们的教育,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学校提倡素质教育,却实施应试教育,一直以升学率为标准,永远拿分数说话,导致“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灌输、轻人格塑造,重能力培养、轻素质提升”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小孩降生起,父母就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想方设法,尽己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吃穿住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孩子也出现了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准、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我们一味地根据自己的愿望设计安排孩子的人生,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和特长;一味地关心孩子“是否能够成才”,却很少关心“是否能够成人”;一味地关心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却很少关心孩子“为什么”“为谁学”。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学习的动力源没有解决,就无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难以实现德育体美全面发展,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成才。如果我们的孩子既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完善的品格,一旦遇到困难、挫折、麻烦或不快的时候,就极有可能丧失信心、愁眉苦脸、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甚至走向极端,动不动就想“拼命”、动不动就想“自杀”。

  在“江歌事件”中,刘鑫有没有违反法律,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在舆论重压、道德谴责下,也许某些人会惴惴不安、度日如年。但愿这种道德层面的“惩罚”,远远不是事件的终结。我们既希望以法律之绳对陈世峰作出公正的审判,让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处,也希望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善良不再暗淡无色、继续光芒四射,永远照亮前程、催人奋进,同时更希望教育回归本质,引导孩子既相信和追求真善美,也能够正确地分辨善恶、美丑、真伪。我们的孩子只有既学会了获取新知,也学会了做人做事,既广交朋友、广结善缘,也善于择友、善结良友,才能与智者同行、与善者同乐,才能积极勇敢地迎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成为会学习、能办事、耐抗压的新时代强者。

(责任编辑:zangmengya)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