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鄙视链之下是不断被叠加的焦虑

2017年07月20日 07:05   来源:红网   梁煖

  最近一段时间,相亲“鄙视链”这个词火了,随着一张张价目表的出炉,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京沪的鄙视链出来之后,深圳也紧随其后。说实话,第一次看到新闻的题材还觉得比较新鲜,但是一些媒体如法炮制价目表,弄出多条“鄙视链”,除了加重话题的热议度之外,也让人看了不舒服,非常不舒服。

  潮水退去,反思仍在。一张张由媒体自制的价目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加上大规模转发,带来了大批流量,可是这让自带负面标签的大爷大妈形象更加妖魔化,也在无形中不断消解舆论环境中奋斗生活的意义。励志神话的破灭,显露出阶级固化的真面目,将原本天然存在的由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造成的隔阂进一步加深。在“鄙视链”之下让爱情变成了传说,造成舆论的不小撕裂,引来不屑的目光。在这场战役里,媒体或成最大赢家。把地理位置和经济位置形成的印象如此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更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地图炮”。

  把属于一小撮人的现象放大给大众看,除了媒体选题的狂欢之外,醉生梦死之间也养肥了无数鸡汤公众号,受伤害最深的,其实就是那些焦虑而忧伤的年轻人们。空巢青年还在增加,转瞬就被价目表又插一刀。如果说丧文化流行主导之下,“我差不多是条废咸鱼了”还属自嘲的话,那么“我连最低配都达不到、现在要求已经高成这样?!”的话则充满了深深的现实无奈感。在这个事件中,诸如“我花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自豪优越感被磨灭了,统统自惭形秽于所谓的“鄙视链”面前,从而焦虑危机更盛。实在看不懂,这价目表除了拉动了多数年轻人对于相亲形式、婚姻的恐惧和与60后甚至70后等长辈的对立,还有什么意义?

  而且,不管是到了相亲角的男女也好,还是充当网络看客,发调侃段子的年轻人也罢,在讲究感觉和情感的底线来说,无疑又被泼了冷水。约翰·费斯克说过,大众文本也是短暂的、可以迅速消费的而且需要不断重复的,因此,大众文化的系列性与重复性生产出一种日常化过程,这一过程很容易被描画到日常生活的惯例上。同样地,新闻的时效性和话题性也是短暂的,但是相亲“鄙视链”的价目表之下,则显现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不平等观念甚至是力量的博弈。在网上年轻人的花式吐槽中,除了反讽的快感,更像是一种反抗。可以说,人与人之间,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

  大爷大妈的形象塑造岌岌可危,相亲“鄙视链”一出,“老年人鄙视链”立马遥相呼应。造成对立,负面居多。相亲“鄙视链”一下子从电视剧上的婆媳大战到了现实主义。化用一句话,相亲“鄙视链”出现之前,大家对于终身大事还没有什么具体的感觉,价目表一出,惨了,一下子有了参考的实体。这样看来,仿佛光棍和剩女这两种社会命题还真的是相亲角、相亲公园造成的。

  “鄙视链”太多,连链子都快要不够用了。焦虑的年轻人,被层层加码,实在太累。这种冠之以“价目表”的炒作实则过于浅白和煽情,并不可取。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