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让大学生乐于当“工匠”

2017年07月19日 11:03   来源:东方网   缪迅

  根据一份针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走向的分析报告,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全国白领岗位数补充量为4600万人,然而,同期普通与成人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一亿人。由于白领岗位补充量的严重不足,大学毕业生向蓝领岗位流动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如今许多蓝领岗位,无论从岗位要求还是职业发展上,都已不是用“一身力气干到退休”就能概括的了。蓝领岗位正在走向“高端”,走向高智能化。

  应该说,至少在当下和未来很长一个时期里,我国高级技工人数偏少,缺口颇大,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的严峻局面尚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对我们有效实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强国”的“2025新战略”形成不小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仅仅依靠高职或中职技校毕业生明显是不够的。在这种形式下,高校理应发挥自身的办学强势,主动参与到培养高级技工和专业技术能力较强与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事业中。

  当然,要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乐意加入“技术蓝领”和“青年工匠”的队伍,还需要政府部门从相关的政策、待遇等方面,审时度势地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必要的倾斜,为大学生“技术蓝领”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创造有利条件和生态环境。

  比如,可不可以对由来已久、人们已习焉不察、但实则对大学毕业生负面影响颇大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所谓“干部”、“工人”之间的身份界限,作一重新审视?

  须知,之所以当下为数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不大愿加入到“技术蓝领”队伍,之所以众多中学生即使清楚自己不是“做学问”的材料,但还是一个劲儿地要“上大学”,就是不愿意去那些毕业后就业很不错、收入也可观的高职学院就读。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与公务员、白领相比,“技术蓝领”总有点“相形见绌”,职业的“体面指数”远不能达到让人乐观、自信以及让旁人刮目相看的程度。

  当下,我们在为“蓝领”和“白领”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投赞同票的同时,不妨从沿袭了多少年还未有根本性改变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上动点“手术”。比如在岗位设置和职级晋升上,以实际能力、实际贡献为标准,而不是死扣“干部编制”、“工人编制”等“老政策”不思变革。应该推出一些激励性颇强的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和所有的年轻人先从基层做起,从一线的生产岗位做起,以当一名“技术蓝领”为荣。如果他们有自信、有能力、又有机会的话,也可在未来到各级管理岗位乃至各级领导岗位去发挥才干,去作出更多的贡献。在大学生职场的成长路途上,这应该成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平常事。

  如是那样,当下和未来,估计更多的业生会乐于去一线生产岗位去当“蓝领”或“灰领”的,或先当“蓝领”,以后再当“白领”乃至“金领”。而这无疑会成为一道大家都乐见的职场风景线。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