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市首次就清理规范审批证明征求民意。84项拟取消证明自7月10日起在首都之窗网站上公布,广大市民可通过电话、邮件、信件等方式参与,为证明取消后如何调整办理建言献策。
又一大波证明将被取消,着实大快人心。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本次“减证便民”除了直接做减法,还根据不同情况因“事”制宜。其中规定,已有凭证的30项不用重复再开;23项采取个人承诺结合政府事中事后监管的“链条式”办理;26项从原来的“群众跑”改为“政府跑”“网上跑”,等等。事实上,自本市“放管服”改革推进以来,各种门类繁多、数量庞杂的证明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简政放权不断按下快进键。2013年以来,本市先后取消调整行政审批1005项,取消职业资格认定131项、涉企收费80余项、中介服务150项。仅去年一年时间,市区两级政府就取消了129项涉及群众办事创业的各类基层证明,群众“跑断腿”的现象大大减少,“证无可证”的尴尬逐渐消除。
需要看到,证明本身涉及利益调整,很多时候并不是取消了事那么简单。繁琐的证明取消了,衔接的程序怎么调整更方便更省心?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是答案。改革成效如何,老百姓感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他们关注的问题、吐槽的焦点,往往就是需求的痛点、改革的着力点。“办证跑断腿”的不满,表达着人们对政务信息化的期待;“公章旅行、公文长征”的段子,反映出人们对流程简化的热盼;“脸难看、事难办”的感叹,体现着人们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渴望……多听群众意见,多做真诚互动,改革方能对接群众所需、消除群众烦恼,真正达致减负利民的效果。
不管是取消各种“奇葩证明”,还是征求民众意见,说到底都是为民服务。一段时间以来,“多、怪、乱、假”的各式证明屡禁难绝,其中不乏权力任性、利益勾兑、信息壁垒等原因,但根源恐怕还在于有关部门服务意识的缺位。此番从“群众跑”到“政府跑”、“网上跑”,缩短证明办理流程;变“自主改”为“问民意”“汇民智”,从群众中汲取好点子、好办法,背后恰是有关部门服务意识的提升。“放管服”改革能否收到实效,简政放权能否落到实处,最终还是要依赖于政府服务观念的树立。只有捧一颗为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真心贴近群众,真诚服务群众,“奇葩证明”的尴尬才会更少一些。
改革做得好不好,就要多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遇事多和群众商量,多听取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做决策,应当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