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庭整体收入的提高,家庭对教育越发重视,教育投资不断提高。近期,山西省公布了一季度居民收支“账本”,其中教育支出领跑全省城乡居民消费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299元,同比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249元,同比增长30.5%。(6月12日《山西日报》)
从这组统计数据来分析,家长们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并不吝啬。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缺孩子的教育费用,这是不少家庭共同的价值取向,其目的就是不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有甚者,一些家庭在教育投资上,出现了与家庭收入比例失衡、收支倒挂的现象,开销一年比一年高,大有水涨船高的态势。
在笔者看来,家庭教育开支不能无节制,更不能入不敷出。一是现在的孩子在校学习基本是满负荷,课余时间忙着做作业,空闲时间寥寥无几。如果投资校外的培训,让双休日变得“满负荷 ”,会累垮孩子,把孩子的身体搞坏,得不偿失;二是目前校园外的教育市场发展不规范,一些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师资良莠不齐,消费者在高投入的背后也承担着不小的风险。远的不说,笔者有个朋友的孩子想学日语,报了个远程教育培训班,结果是一次性投入培训费用1万元却最终打了个“水漂”。考虑到去京城讨要说法,搭上时间、来回费用,要花费不下三、四千元,我的这位朋友也就放弃了。
诚然,家庭愿意花更多的钱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出发点是好的,但要学会辩证思维,更不要“跟风”。笔者身边不乏这样的家长,担心自家孩子步人后尘,掉队不赶趟,看着别人的孩子学这学那,也不假思索地为自己的孩子报名,其实大可不必。正确的择选是,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和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如果孩子本身不热爱这个科目,你就是给他报上名,他的心思也不在这个方面。
毋庸置疑,投资教育是件好事,但投入过多的金钱,效果不见得就好。要让众多家庭在教育投资上回归理性,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动用一切社会力量,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投资观,对存在“绝对不能省”的消费理念进行纠偏,让教育消费与家庭的整体收入、开支相匹配;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下定决心,整治校园外的培训机构,不妨学习借鉴上海的做法,所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全部归教育部门主管,严把“门槛”准入机制,不能让 不具备师资力量、坑蒙拐骗的培训机构有生存的土壤。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