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一位伟人的主导下,中国的高考重启,数以千万计的学子进入考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场考试的优胜者,绝大多数成为各行各业优秀的建设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在那个时代,他们与这个国家同样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迅速地融入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在国家发展的历史当中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40年过去了,这是一段不短的岁月,第一代高考学子,现在正在步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龄。在他们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沿着他们的脚步,进入了高考考场,进入了高等学府,书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历史。40年很长,长到足以形成一个新的传统。毫无疑问,高考已经成为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社会的一个文化传统。
任何一个传统都代表和传递着价值,高考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也不例外。很多人感念高考,实际上就是在感念高考所代表、所传递的价值。毫无疑问,其中最高价值就是公平。为了追求公平,40年前重启高考;为了维护公平,40年后,高考仍然有勃勃的生命力。这个价值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高考本身,也不限于教育领域。高考已经成为全社会公平的守护者,不仅有实践意义,而且成为一种信念的标志,人们深信,只要高考还能够保持公平的品格,每个个体就有希望,社会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希望。
高考给个体带来的希望是不言而喻的,知识改变命运,高考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知识。40年来,因为高考而改变命运的人千千万万。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高考(知识)改变命运的效应,已经逐渐在减弱。这引发了一些人的怀疑,“读书无用论”不仅在思想上、观念上沉渣泛起,在实际生活当中,一些孩子也不幸成为这种论调的牺牲品。然而,回顾历史,观察现实,不难发现,在大多数的群体和个体身上,知识改变命运,仍然是有效的定律。道理非常简单: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有非常多不确定的因素,努力学习、获得知识,是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过自己努力确定的事情。只是现在知识已经不是改变命运唯一的条件,只是改变命运的前提,知识和个人努力等其他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命运才能够有更多的亮色。高考固然已经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因素,但没有了高考,绝大多数人命运的小舟将更无定数,只能随波逐流,无所归依。因此,笔者坚决反对以任何理由动摇高考公平性的所谓改革。
高考所改变的还有我们这个国家的命运。高考的存在,使得社会流动一直保持着充分的活力,将社会公平维持在必要的程度。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得以发挥,国家与社会因此获得充分的认同度和凝聚力。通过高考,社会上最具备资格的人才进入到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优秀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改革开放助力,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改变着国家的命运。这样的势头,到今天仍然不可遏制,奔涌向前。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府,同样有数以百万计的优秀人才毕业进入社会,成为建设事业的生力军,这是世界级的现象。他们个人的命运或许有高有底,有起有落,但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绝对是幸事。回顾高考,评价高考,这才是让人最为欣慰的功业!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高考也让整个社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高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我们生逢一个改革的年代,兴利除弊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高考制度同样需要改革。但改革的前提是分清什么是利,什么是弊,决不允许以改革的名义“兴弊除利”,把高考所代表的公平革除,把高考为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成绩否定。在新起点上的高考,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