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质上挖掘 “人口红利”

2017年02月17日 13:13   来源:人民日报   曲哲涵

  ●我国15岁以下人口比例为16.52%,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国家应当对人力资源储备做前瞻性的长远规划。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应协同发力,优化各个年龄段、各层次“劳动力”的就业安排,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过完正月十五,农民工大军开始返城。笔者的亲戚中有不少打工者,有没有手艺,找工作的境况天上地下。

  小程初中毕业后去学厨艺,摸爬滚打十几年,如今已在一家五星级饭店任厨师长。节后开工第一天,老板就宣布加薪千元。得益于职业教育,他不到30岁就在城里安家落户,日子有奔头。

  也有愁眉不展的。40岁的许大姐说,自己年轻时不懂事,没把心思放在学艺上。“当初蛋糕店的学徒现如今都自己开店了,我干了20多年收银员,啥本事也没攒下!”她感叹,自己生在农村,视野窄,人生缺乏长远规划。“年轻是‘宝’,我挺不理解现在的一些孩子,正是学啥会啥的年纪,家里也供得起,为啥读完职高就找个不需要专业知识的活儿干?这些工作容易就业也容易失业啊。他们应该趁年轻学手艺、长本事,那些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就培训我们这些四五十岁的‘大龄青年’好了!”

  大姐的话听似玩笑,认真思量不无道理。年轻是“宝”,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国家统计局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15岁以下人口比例为16.52%,明显低于国际上25%的平均水平,几与欧洲持平。年轻人太少!于国于家,在谋划养老问题的同时,必须关注这些“劳动力储备”的成长状况。

  对国家而言,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及配置尤为复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名高级技工需要三年五载,练就一名大国工匠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涵养人力资源需要时间,须有前瞻意识,科学研判布局。对这一代青少年整体上该有怎样的培养规划,对10年后那一茬又该作何打算?如何优化当下各个年龄段、各层次“劳动力”的就业安排,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必须体现在国家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中,体现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协同发力。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我们的“人口红利”或将再难以“量”取胜,保持经济增长后劲儿,只能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配置效率上找出路。做到这一点,不能靠市场自己去发现、试错,管理部门须有更多担当。事实上,劳动力的素质“短板”已经拖累了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的“民工荒”“招工难”,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越来越突出表现为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各地用工缺口以老年护理的家政岗位最为突出,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技术工人一直很抢手,高级技工异常紧缺……

  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拿出强有力的措施来!比如,将一批二本、三本院校转变为职业教育机构;加大奖学金、助学金激励力度,鼓励更多学生发展职业技能;企业机构、教育组织也要为那些已离校的劳动者学习新技能提供渠道;对有再就业需求的退休人员,提供对路的技能培训并完善他们的再就业保障,等等。此外,还应深化人才培养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填平人力市场的制度鸿沟,让“体制内”的年轻人抛却旱涝保收的优越感、安全感,保持能力危机和本领恐慌。

  对个人而言,知识改变命运。没有长远规划、没能挖掘潜能的人生总会留下遗憾。更何况,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甚至不需要多久,现代化设备包括智能机器人就可以替代很多人工岗位,一大批从业门槛较低的职业可能消失,只有掌握了看家本事的“小程们”和及时“充电”的“许大姐们”,才无惧再就业的恐慌。

  当然,从精神道德的高度考量,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值得赞扬。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审视,我们还是应当倡导以知识技能立身、立家、立国。就像许大姐说的那样:得想办法让孩子们学更多本事,请“大龄青年”们回来做收银员、售票员,也无妨。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