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务部正式印发《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强调,“十三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挑战大于机遇,“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或成为外贸发展新动能;同时结构调整、质量提升优先于数量增长;关注双向投资对贸易的保障等。
就“十三五”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而言,《规划》指出中国面临“国际有效需求不足”、“产业转出”、“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传统比较优势弱化,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等挑战,同时《规划》也指出中国外贸发展具有“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完备、人力素质较高”等综合竞争优势。但整体而言,“十三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挑战”大于“机遇”。
“十三五”外贸发展新动能也有所转换,“十二五”期间,外贸增长新动能主要依靠政府支持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出口基地及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十三五”期间,外贸发展新动力则主要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国际产能合作。
从外贸发展目标看,《规划》放弃了外贸增长量化目标,将外贸结构优化置于首位。“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仅实现了《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空间布局目标,未能实现总量及产品结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内外部环境存在诸多超预期因素,可控性较弱。《规划》放弃数字目标:一方面,特朗普当选、欧洲领导人换届、“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等给“十三五”外贸发展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外贸数字目标难以确立;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数字情结弱化,未来更注重结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强调发挥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的能动性。长期以来,我国被动承担了诸多不利于我国外贸发展的规则,对国际经贸规则认识不足是我国成为最主要的贸易摩擦受害者原因之一。据此,“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由遵守、适应经贸规则转向参与规则制定,以改善我国外贸发展营商环境。
从外贸发展的保障措施看,《规划》新增“发挥双向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外投资合作,带动产品、技术、标准与服务出口;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制造业转移和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对外投资方面,我国将重点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及农业投资合作,带动相关产品出口;同时,吸引外资方面,将重点引导外资投向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通信、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金融支持外贸发展方面,《规划》放弃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提法,而改为“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外贸发展需要的避险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这预示着,我国将更少借助稳定汇率水平来缓解汇率风险,而更多运用金融工具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进一步而言,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弹性将继续增强,未来外贸企业将更多借助于市场工具防范汇率风险。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