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不急不躁、冷静理智,不停不顿、步步为营;默默积攒优势,牢牢掌握主动,稳稳赢得成功。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稳中求进,行稳致远,是工作总基调、科学方法论,也是一种国家面貌与国民气质。
正像大家所见,过去一年,尽管困难很多、干扰不少,中国发展还是给出一份让人羡慕的成绩单。喜欢挑刺的西方媒体也承认,中国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有报道说,“中国制造”让不少过去被少数国家垄断的产品大规模普及:十多年前,15英寸进口液晶面板近300美元,现在六七十美元;而在20多年前有些必须高价进口的集成电路板,现在还不如一瓶啤酒的价格。中国在自我发展同时,也促进全球制造业升级,使无数人分享公平和福祉。
中国经济规模巨大,一年新增量大致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即使中高速增长,速度和体量在全球仍名列前茅。这种情势,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有新发展理念,适应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必然会面对更多外部竞争挤压,或者恶意搅局、捣乱乃至围堵。2016的世界大舞台很有些手舞足蹈的表演,轻率中透着焦虑,轻佻中露出妒忌。这些溢出常理的人和事,是各种力量消长的反映,也证明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正确选择,是中国人应有的定力和底气。
稳,源于充分自信。尽管改革发展面临很多难题,社会生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国家政策和发展思路,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要靠实践检验,用事实说话。忽悠“中国威胁”,预言“中国崩溃”,如果不是偏见,一定是睁着眼说瞎话。经验表明,只要稳稳当当谋发展搞建设,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好,中国崛起谁也挡不住——老百姓信这个,不信邪。
进,是我们崇尚进取。百多年来教训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告诉我们:“全面小康”是硬道理,“一带一路”是硬道理,安定祥和是硬道理,腰包鼓了是硬道理,绿水青山是硬道理,老有所养是硬道理,文明素质是硬道理……而这一切离不开向前、向上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人民有勇气,不乱于心,不短于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稳”与“进”有着内在联系。“稳”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一味求稳未必得之,进攻有时就是有效防守。“进”也不是万马奔腾不测深浅,盲目进击有时不进反退。正如“夜半临深”,稳是必要前提:稳则定,改革发展有序推进;稳则实,脚不踏空事不失手;稳则固,支点坚实发力集中;稳则妥,审时度势进退得当。进是应有状态:进必迎前,不能见着矛盾绕开;进必争先,抓住机遇绝不放过;进必向上,没有最好追求更好;进必担当,不惧风险又容错纠错。总之,稳得有道理,进得有章法,是治大国的重要能力。
中国的崛起,必然带来各方面格局调整。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做好长期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坚忍不拔,稳扎稳打,奋发有为。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期不远。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