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留意一下有关政府工作方面的报道,你不难发现,一段时间以来,“倒逼”一词的使用频率不低。其大致情形是:某项工作没有解决好终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或者已经在基层出了纰漏,在处理相关责任人的同时,报道往往会说此事“倒逼”政府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查找漏洞,完善机制,落实责任之类。似乎“倒逼”成了促进工作的“万能钥匙”。
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政府的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本来就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机制,每位领导和所属的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相应职责,平时就应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依据相关政策规定,不遗余力地去做工作,何必等到出了问题和纰漏才去完善机制,才去查找原因,才去强化工作责任心。
这个疑问提到了要害处。政府的相关领导、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职责及不同时段的具体任务应该是清楚的,那你认真努力地去做就是了。一般来讲,只要按制度、按要求认真努力地去做了,就不会出现终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不会出现纰漏,也就无“倒逼”一说。事实上,事情走到“倒逼”这一步,既无端地降低了工作实效,延误了时间,也使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评价大打折扣,甚至会对干群关系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话再说回来,之所以出现终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肯定与某位领导或多位领导、某个部门或多个部门、某位工作人员或多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不落实、不到位有关系。换句话说,等到“倒逼”的情况出现了,就说明你平常的工作存在问题了,也说明你在履行职责和工作态度方面有一些欠缺的值得改进的地方。
当然,与那些出了问题和纰漏仍然泰然处之、麻木不仁者相比,有“倒逼”意识和相应举措的相关领导及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只是人们希望的是,尽量把工作做在前面,最好不要等出了问题和纰漏再去“倒逼”。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