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11号”发射成功预示中国快速响应空间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6年11月11日 07:52   来源:国际在线   兰顺正

  11月10日7时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脉冲星试验卫星。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火箭。这是它继2015年9月首飞之后,第二次执行发射任务。此次发射还搭载了4颗微纳卫星。“一箭五星”刷新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多星的发射纪录。此次发射成功预示着中国快速响应空间能力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快速响应空间能力指在己方太空能力受损以后,或由于突发事件(如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急需太空能力时,在短时间内发射备用卫星补网或强网的能力。传统航天发射其准备时间往往需要数月,而快速响应空间能力的关键就是突出一个“快”字。美国空军最早提出“太空快速响应”(ORS)的概念,重点强调在接到需求命令后,全部的开发工作可在6至9个月内完成;从提出作战需求到航天器部署完毕,只需要几天或者几周时间。

  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响应空间能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2014年在珠海航展中展出的“飞天一号”液体火箭和同年发射成功的“快舟”固体火箭,以及在今年珠海航展中展出的“长征6号”、“长征11号”等。长征6号采用预制燃料储存技术,成本低、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发射前可快速将火箭发动机和燃料罐组合,发射准备周期为7天。“快舟”、“长征11号”火箭均采用固体燃料、星箭一体和机动发射车技术,平时可长时间整体储存于库中,需要时不必经过吊装、组合、加注燃料等环节,不依赖专用发射场,只要将发射车开到适当位置,火箭就可立即升空,都具备在最短数小时内发射卫星的能力。

  快速响应空间能力具有重大实用意义。从民用角度来说,快速响应空间能力可以帮助应对突发的重大灾害。如2013年9月25日通过“快舟”火箭发射的“快舟1号”卫星,在入轨不久以后就成为了当时太空中最忙碌的卫星之一。该卫星刚入轨,就开始对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发生地震的灾区进行成像,为救灾提供支持。一个月后,它又对台湾花莲地震区域的灾情评估提供支持,为开展人道主义救援打通道路。2014年3月在搜寻马航MH370的行动中,“快舟1号”向中科院遥感与书中地球研究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部门传输了共计54.2G的疑似海域影像数据。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灾害中,“快舟1号”是中国唯一一颗对灾区实施连续十余天的天回归重访检测的卫星,成功获取高分辨率震区遥感影像共计56.34G,全部于第一时间在线分发给各相关业务单位,为地震灾害检测及灾情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2014年11月21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同样用快舟运载火箭成功将主要用于监测突发灾害的“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升空。

  从军用角度来说,在未来中国对于太空力量的依赖会变大,因此中国的太空资产也很可能成为敌方优先攻击的目标。而快速响应空间能力可以在爆发军事冲突时,迅速弥补因敌方破坏而导致的空间能力缺口。同时快速响应空间能力对于中国正在发展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针对反航母问题,要在茫茫大海上准确寻找能以50公里/小时以上高速持续运动的航母战斗群,中国就必须建立起严密、牢固的多元化监视体系,只有在能够实时掌握航母所处位置的前提下,东风21D等远程反航母武器才能具备发射条件。而敌方航母为了躲避打击,大多会选择在远海游弋,所以未来太空监视平台将担当搜寻航母的主力。一旦在面临较为严重的航母威胁时,中国就必须加大针对特定海域——比如南海上空的监视卫星密度,以满足更高的战场情报需求。因此,有了“长6”“快舟”这样能在二十四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完成全部准备工作,并可以在专用发射场以外的环境发射的发射系统,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兰顺正)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