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做微商”背后的利益诉求

2016年11月10日 11:03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近日,广东广州市白云区一位家长反映称,孩子在幼儿园受到冷落,可能与没有购买老师在朋友圈发布的微商产品有关。记者走访发现,多所幼儿园和小学存在老师做微商的现象。“买不买”,让学生家长很纠结。(11月9日《信息时报》)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老师做微商”这一新鲜话题不可避免会引发观点碰撞和价值分歧。赞成者认为,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今天,老师也有改善生存生态的利益诉求。反对者觉得,“老师做微信”难免会出现角色冲突,降低教学质量;如果老师对所有的学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或许会损伤教育公平。

  “一切为了孩子”,让老师和学生家长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老师和学生家长理应是一种非功利的社会关系,“老师做微商”却是一种市场化的利益关系。尽管“老师做微商”也会打着“自愿买卖、公平交易” 的旗号,却也会遭遇“变形记”。面对兼职做微商的老师,身为学生家长的顾客又怎么好意思精挑细选、讨价还价?

  “老师做微商”不是一种简单的、纯粹的市场交易,而是一种裹挟着功利与算计的社会交换。老师凭借身份优势和教育特权来兜售商品,让许多学生家长左右两难、进退维谷。买吧,老师售卖的商品学生家长既缺乏选择空间也缺乏议价权;不买吧,又担心老师给学生“穿小鞋”,让孩子承受不公正待遇。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公共关系,讲究一视同仁;“老师做微商”却可能让师生关系走调、变味,让老师对学生另眼相看、区别对待。一些擅长社会交换的学生家长将购买老师的微商产品作为一种情感投资,对老师进行变相的、隐性的利益输送,微商商品性价比如何反倒无关紧要;家长大方“认购”,老师“投桃报李”,双方心照不宣、约定俗成地进行社会互动。那些“不懂事”的家长和“不听话”的学生,则有可能遭受老师的怠慢与冷落。

  微商难以轻轻松松就把钱挣了,即使挣学生家长的钱,老师们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应付学生家长。如果在上班时间干私活,这何尝不是一种公私混淆。“老师做微商”既有主观上的精神坐标迷失的因素,也和老师们客观上的经济压力密不可分。当职业体面与尊严得不到足够的呵护,一些老师难免会将“希望的稻草”寄托在微商上。

  “老师做微商”角色失范和权利越位的背后,也隐伏着老师们“劳动更有价值”的利益诉求。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将“老师做微商”纳入治理轨道,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另一方面,也要提升物质激励、强化精神慰藉和完善权益保护,让老师们潜心教书育人、少一些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