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曝青岛海滨学院多名学生反映校规过严,男女生仅牵手搂抱就会被记作违纪受到处分,引发网友关注。随后,该校多名学生向记者反映,学校不仅限制校园中男女生正常交往,还会强制要求捐献县志。校方表示,学校不提倡也不反对男女生恋爱,捐献县志属于学生自愿行为,如有学生所反映的情况存在,将严肃查处。(10月26日《京华时报》)
毋庸置疑,在德育被不少大学边缘化的现实背景下,青岛海滨学院坚持以德立校是值得称赞的。他们通过制定校规校纪规范学生的德行,并将此积分与能否毕业挂钩,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尽管该学院为此制定的校规校纪显得苛刻,比如男女生牵手搂抱会受到处分、学生不按要求做头发会被扣品德分等,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学生好。毕竟大学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该放任成牵手搂抱的恋爱园地和奇发异服的走秀场。
值得商榷的是,该学院的以德立校仿佛被“以捐换德”打了脸,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初心。固然,学生在德上失了分,学校应该给予救赎机会,毕竟扣分和处分只是手段,促使他们找回德才是目的。由此来说,一个人在这方面失德,是完全可以通过另一方面的“造德”来弥补甚至抵减的。
不可容忍的是,该学院千不该万不该,把学生捐献县志与抵减道德扣分挂钩。一则学生没有捐献县志的义务,因此与道德基本不沾边;二则学生要想用县志去抵减道德扣分,就必须花钱去买。这样一来不就等同于,该学院在借“救分”之名,让学生为学校变相投资,反而让自己变成了不道德。值得注意的是,就算学生有捐献县志的义务,这种“以捐换德”也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甚至相反,会让他们觉得钱可以摆平道德,会助长他们不以德立身。
当然,从报道情况看,还不能断定这一“以捐换德”是受该学院指使,也许是部分老师迫于捐书压力下的自作主张。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插曲”无疑暴露出该学院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严重漏洞,特别是在事关学生毕业命运的加分、减分上,具有相当的不严肃性和随意性。同时也反衬出,该学院在以德立校方面还有懈可击,甚至不排除已不同程度被利益所绑架,应该好好反思和救赎。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