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4级的QQ群里,一些学生用匿名方式,表达对辅导员杨森的不满,有人甚至用了脏话。杨森并不在这个群里,每次有人开骂,都会引来不少同学的响应,原因是辅导员当众宣读该专业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杨森知道后,当天首先在另一个名为“2014山师外国语”的QQ群里向学生喊话:“请不要随意匿名在群里乱喷,把气撒在别人身上,自己给自己留点底线。”但很快,杨森在这个QQ里也用脏话回骂学生,称即使学生匿名,他也知道是谁辱骂他,如果这些学生不想在2014级可以选择离开。(10月24日澎湃新闻网)
又是一起“师生对骂”事件。近段时间以来,不断出现高校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的事例,以至于让人不免心生疑问:我们的师生关系到底怎么了?其实,从整个教育体系考虑,大可没必要这样以偏概全,就算是众多高校教师的焦虑已经被放大得越来越明晰,也不足以颠覆传统的“师徒关系”。但由此引发的学生隐私和教师权利、道德底线和人本价值之间的争议,却值得我们深思。
事实上,该学院没有规定学生的成绩属于学生个人隐私,也并没有明文规定是否应该公布专业四级考试成绩,换言之,辅导员当众宣读成绩,属于个体行为,不应该受到学生干预。但学生可能不会对此“买账”,在他们看来,成绩就是自己的隐私,公布成绩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便开始在群里匿名骂辅导员,引发了和辅导员“对骂”的闹剧。
说它是闹剧,实在是觉得这群学生太“无礼”。现代的学生貌似已经养成了一种固定思维,认为成绩应该是自己的隐私,不应该让其他同学知道,并以此作为维护自尊心的借口。有自尊心可以,但过度的自尊心,就显得太矫情,这就像一个人受不了别人批评一样,明明没有点名道姓,却非要打着“维护自尊心”的旗号,对号入座,做出类似“玻璃心泛滥”的矫情之举。
当然,此事所体现的,不仅是学生对自尊心和隐私的误读,还有参与匿名对骂的道义底线缺失。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说,匿名骂人都是不理性甚至是可恶的,美其名曰维护权益,实则是一种伪正义逻辑。放到此事中,匿名对骂就不存在主动和被动之分,只是,在此事中,我更倾向于同情辅导员,而不是为这些学生叫好。
因为,我所在的学院也有这样类似的例子,但和匿名对骂不同,我们虽然和辅导员在贫困生名单和考试成绩公布上有争执,但也只是希望双方能够相互理解,远远没达到搬出隐私和自尊心来“说事”得程度,也更不会用一些粗鄙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正义价值观。可以说,参与匿名骂人的学生,实际上是走入了一种私欲混乱的认知误区,自认为学生的隐私是自身应有的权益,便可以任意对他人大加挞伐。
从个案反思,可以看到一个群体的病态价值观。反过来说,同样作为一个学生,虽然我自认没有他人优秀,成绩也属于差生序列,但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就会低人一等。过分看重成绩,本来就是一个学校和一个学生的病态认知。在“唯分数论”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过分注重成绩也不过只是一种数据上的硬性对比,非但不会实际有效,反而还让更多的学生沦为了“应试机器”。甚至于造成有学生将成绩当作了自己的隐私,将这些零碎化的数据,当作评判自己与他人之间差距的关键因素,实受“唯分数论”的毒害之深。
基于此,看待此事,就不会去简单地追问个体的是非对错。学生匿名骂辅导员就是不合理,辅导员“回骂”也不是理性举动,两相对比之下,其实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隐私如何与道德底线兼容。目前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相比于以往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这是好事,但这种维护,有时却会被演化成“无理取闹”。越过道德底线的范畴,空谈一些正义凛然的权益归属,长此以往,便会越发地加大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加深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空洞和无力感。
所以,不要再停留在情绪、隐私、自尊等方面空谈学生权益,道德素质和人格底线的缺失,已经让这些方面的诉求变得站不住脚,那么被学生们反复提及的正义感,也就只能是自我标榜,从而上升到对他人人身攻击的伪正义之举。那些认为对宣读考试成绩的抗争是一种进步的人,本身就是一种退步,过分高扬学生权益而罔顾客观事实,只能让这一权益成为“镜中月、水中花”,到头来,受伤的还是学生自己。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