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过年回家已成了许多人的一个信仰和追求。这本是一个家庭团聚,一处乡亲聊天,放松、休闲的最佳时刻。见面,大家少不了几句问候,更可况,一年才见一次面,自然要提出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问候,“有对象了吗”成为首选就是自然的事了。但估计问候者也未曾料到,这个问候不经意间却引发了许多尴尬,甚至社会问题。它使回家过年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负担,还引出租借对象的离奇故事,进而又会引出许多传奇来。有人分析,人们之所以关心找对象的问题,是因为白领们普遍工作紧张,缺少沟通,对象不好找。但引起注意的却是它背后隐含的一种文化现象,即中国式的问候遭遇隐私尴尬。
见面问候打招呼是人们情感交流的基本方式,尤其是熟悉的人之间,这在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打招呼的方式和问候内容却包含着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比如,两个非常熟悉的中国人见面一般都会问,“你吃饭了没有呀”,主要关心肚皮问题。而熟悉,但不太经常见面的,通常会问,“你一个月拿多少工资呀”,还是关心。那些难得见面的见面了,当然就不会问“你吃饭了吗”之类的常见面问候的问题,但也得问最为关心的问题,比如,“有对象了吗”,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什么问题,上述问候背后都是对对方的一种关心,而这些关心背后都涉及隐私问题。由于传统上,中国人的隐私范畴比较模糊,而西方人的隐私观念则很强,这从见面问候语之就可以看出。无论“吃了没有”“工资多少”“有无对象”都涉及隐私,自然是不能问的,因此,最好的问候就是无关人的问题,那么,“天气怎么样”,就是最佳的问候语了。但国人对此自然就会感到惊讶了,明明知道天气怎么样,还要问天气状况。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异。
然而,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隐私意识不断提高,见面的问候语也往往会变成一些跟对方无关的话题,传统的那些问候语不再流行。比如,“还好吧”,似问非问,也并非定指哪一方面的好坏,反正就是一句问候而已。在这个时期,一句“有对象了吗”即成了不尴不尬的问题。如果是一般朋友的问候,倒也可以敷衍过去,但就怕父母家长等家人如此追问。但无论如何,时代在变迁,距离产生美,尊重隐私,给对方一些空间,才是真正对对方的尊重。
我们应当明白,问候,仅是一种招呼,是为了打开话题而已,而过度关心也并不是真正的关心,有可能成为干涉。(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