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变成“烧钱季”该反思的是谁

2016年09月05日 10:24   来源:东方网   吕好玫

  近日,有新生家长在网上晒出孩子上大学花费的账单:不计学费,光采购各项入学用品就已花费数万元。记者了解到,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如今已成为准大学生的开学“标配”,再加上一些生活用品,置办齐全至少需要2万元。有学生家长感慨:“开学季”简直就是“烧钱季”。(见9月4日的央广网)

  大学“开学季”变成家长“烧钱季”,让部分家长感觉到“伤不起”,但又无可奈何。这主要是由于孩子吃了这么多年的苦,终于金榜题名,从而产生了“邀功心理”,护犊心切的父母也滋生了“犒赏心理”,于是,这两者结合助长了非理性消费,却不知这容易滋生孩子的攀比心理,又能怨谁呢?

  时下,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举目望去,很多独生子女都在大手大脚。如有的上小学要穿名牌鞋子;有的上初中就花上千元办生日宴;有的每逢同学聚会、过生日都要花上百元购物送礼等。小学、初中、高中如此,成了准大学生,自然也容易追求高消费了。

  事实上,许多大学都在按照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安排住宿。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就可以住“贵族楼”;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只能住“贫民窟”。如重庆某民办高校曾把学生住宿设置为5个等级。头等是别墅,第二等小洋楼……住宿等级不同收费不同,享受的服务待遇也不同。殊不知,这种做法,除了容易使贫困生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以外,还容易滋生学生攀比的心理。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互攀比,比住比穿比吃比玩,不利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良好的美德;一些贫困生不甘心被贴上异类的身份标签,往往会打起脸来充胖子,逼迫父母借债,也要住进“贵族楼”,从而直接加重了贫困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其实,人与人是存在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差异;否则,没有平等的差异,往往会给人贴上“贫富”的身份标签,对“贫穷人”造成伤害。大学生也不例外。试想,准大学生入学后,看到别的同学配备了“苹果三件套”之类的学习用具,自己没有,无疑是让自己成了“贫困生”。因而,对该准大学生要求配备必须品,不能单一责怪孩子,应该理性对待,合理引导,切不可一棍子打死。真正应该做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垂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感恩之心,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事实上,上大学是在做学生,其目的是学习而不是享受。而要学习好,学习工具只要能够用就行,不必一味地追求高档、品牌。相反,有的购买高档、品牌电脑,说是用于学习,多半用来上网聊天、打游戏,浪费宝贵的青春。因而,准大学生要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要树立节俭的传统美德,倡导朴素的浪费观,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而不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伸手要这要那;否则,受伤害的不仅是父母,还有自己。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