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假离婚”是楼市与婚姻的博弈

2016年08月31日 08:09   来源:西安晚报   

  主持人:随着调控传闻的不断被放大,上海离婚买房也进入白热化放量冲刺阶段。上海多个婚姻登记中心从上周末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协议离婚高峰:浦东上周六一天超过近百对夫妇协议离婚,杨浦则有97对夫妇协议离婚,是平时的三倍。及至本周,排队离婚依然在继续,有市民下班直奔民政局离婚,“婚姻登记中心像菜市场一样”。

  王军荣(浙江 教师):作家刘震云在创作《我不是潘金莲》时,就用了“假离婚”作为引子。女主人公因为要生二胎与老公“假离婚”,最后“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随之引发了一连串的荒诞故事。可能小说远逊于现实的“精彩”,从法律的角度看,并不存在所谓的“假离婚”,“假离婚”就是“真离婚”,风险很大,后果很严重,可那些“假离婚”的夫妻并非没有分析过风险,但为了利益也不得不铤而走险。

  主持人:“假离婚”者受到了不少指责,也引发了巨大争议,它似乎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牵扯着诸多现实因素。

  凌寒(湖北 职员):理性经济人都会追求利润最大化。当一项政策或市场暗藏巨大的利益时,人们往往逐利而往,将风险压缩至最小或者忽略。上海楼市调控传闻逐渐放大 ,而房子早已脱离居住、安家的原始功能,成为保值增值、超高利润和不菲身家的代名词,房地产市场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出现“疯涨”,势必激发一些人的赌博心理。“中国式假离婚”是一场楼市与婚姻的博弈。在此背景下,所有的风险提示都是空泛的,所有的道德抨击也是乏力乃至矫情的,这也是“中国式假离婚”屡屡上演的根源所在。

  主持人:楼市政策的制定者该如何看待“假离婚”?

  燕农(河北 教师):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政策,不能只专注于工具性和技术性,还应该有社会文化价值尤其是兼顾婚姻道德的考量。譬如,在一些地方的保障房配租政策中,即有离婚两年内不得申请的限制。当今的商业社会已经是过于功利化的空间,其本身已使世事变得人情干瘪,如果相关政策不能兼顾到文化价值考量,即便技术性效果良好,恐也将进一步摧毁脆弱的道德防线。事实上,有关政策兼顾技术性与文化价值,虽考验政策智慧,却也不是不能抵达。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