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股权扶贫模式在全国很多省份被大力推广。在这一模式下,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被打捆入股龙头企业,贫困户定期按股分红。这本是一种很好的扶贫模式,但记者最近在河北一些地方调研发现,由于监管措施不到位,龙头企业的盈利状况又不透明,股权分红有止于“良心买卖”的风险。(8月27日《半月谈》)
在一些贫困地区,不少地方政府探索出了很多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好点子,其中将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公司,并进行盈利分红的方式,可谓是一个极好的探索,该为其点个赞。这种抱团式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一方面又极大地降低了经营风险,保障了贫困群众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和分红。
不过,从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由于企业财务运行不透明,账目不公开,缺乏有效监管和分红机制,加之群众知识文化水平低,使得股权分红成了看企业良心说话的尴尬扶贫。甚至一些无良企业竟也成了吸食贫困群众利益的吸血鬼。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损害了贫困群众的利益,一方面又严重削弱了股权扶贫的效果,让股权扶贫打了个大折扣。
扶贫工作,既涉及群众利益,也涉及扶贫大计,过程中不能只扶起了企业而落下了群众,不能只让企业得利益而让群众喝西北风,更不能损害群众利益而填补私欲。我们除了同情贫困群众和谴责无良企商外,其实更应思考如何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地方政府尤须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不能一分发了之,不能一入股了之,要做好扶贫资金的跟踪帮扶工作,谨防他人算计了贫困群众,确保农户的既得利益和期权利益不受损害。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点一滴都不能侵被占。谨防股权扶贫沦为“良心买卖”,我们不能只靠企业自觉,关键还是要建立合法合规、公开透明的股权扶贫长效机制,加强过程中的管理、监督、审计和公开,以强化股权扶贫的法治基础,让贫困户的股权分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对发现的违规违法克扣群众应有利益的行为,更应严格惩处,以儆效尤,用重责兜住企业良心和良知的最底线,倒逼股权扶贫走上合法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