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租赁自行车遭损毁中的破窗效应

2016年08月16日 07:42   来源:红网   刘文涛

  在北大、人大等校园等随处可见的公共租赁自行车——“小黄车”,一度成为大学生日常出行的新选择。这家由北大毕业生创办的“ofo”共享单车平台自去年9月份上线,至今已有近一年时间。然而,记者近日探访发现,在“小黄车”不断向更多高校推进的同时,已有的“小黄车”正面临着上私锁、损坏车牌、故意破坏等行为,初期投入的5000辆单车现如今已损毁严重。(8月15日《北京日报》)

  1982年,詹姆士.威尔逊和乔治.凯林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学理论——破窗效应,该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北京高校公共租赁“小黄车”遭损毁一事就是破窗效应极恰的印证。一件公共物品受到有意或无意的折损后,如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缮,其他人可能就会受到某种示范性的纵容去效仿这种失范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无序的错乱感,结果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更为猖獗的破坏行为开始滋生。

  这个滑落的过程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它的顺畅是由于规则与道德的双重失守造成的。据记者报道,“ofo”共享单车平台虽然在准用上使用了电子化的密码系统,能够实现租赁过程的即时记录,但却并没有跟进相应的赔偿追责机制,有意或无意的破坏行为得不到有效规范,损坏的车辆得不到及时修缮。规则上的失守洞开了一个无序的闸门,随之而来的是对规则和公共资源更为肆无忌惮的截取和践踏,乃至发生了个别同学私藏、改装“小黄车”的劣行。

  当前,一些年轻的创业者试图在性善与互信的基础之上去需求一种的新的经营模式,比如风靡各高校的“诚信小店”(自行取物付款的销售店),由北大毕业生创办的“ofo”共享单车平台也属此类。在当前的社会境况下,这种仰赖道德自觉的经营模式并不可取,倒并不是说公众没有这种道德自治的能力,只是这种道德自治并不牢靠,常常由于受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而出现松动。破窗效应所引发的从众心理就是侵蚀道德自治能力的重要因素。“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这是人们常有的辨白,似乎损坏一个已坏的事物,践踏一个已被践踏的规则在道义上是无需担责的,于是道德就这样在理直气壮的谬论面前失守了。道德失守的后果,无外乎麻木不仁与明目张胆。

  以“ofo”为代表的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服务平台要想固牢市场,开阔前景,必须设法跳出“破窗”迷局。从创业者角度来说,要完善制度,坚守规则,做好后期维护与追责,谨防作为起点的“第一块破窗”的出现与恶化。从受众的角度来讲,要坚守道德自治,重树慎独品格,避免盲从作乱,谨防成为“破窗”恶化的推手。当然,这两个方面的重建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