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山寨中国”,纽约时报的报道让中国人受宠若惊,大意是说中国人原来山寨硅谷,硅谷有什么,中国山寨什么,现在似乎开始反着来,一些西方甚至是跨国巨头,都已经转而向中国企业寻求创新创意。
报道举了几个例,比如微信比脸谱更早想到向用户推送新闻,其模式也为多国互联网公司借鉴;在Venmo成为美国00后转账应用软件之前,中国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用智能手机投资、还款、购物。在中国,手机应用付账、订购物品、看视频、相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普及得多。
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纽约时报的报道是不是在给我们戴高帽子,是在搞另一个版本的中国威胁论?要说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已经超过美国,这恐怕不客观,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其创意源头依然大多来自于美国,现在有一些领域走在了美国前面,也不代表中国互联网技术就掌握了话语权。互联网本身就是个开放的空间,一国垄断创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相互借鉴是很正常的事。我们有必要在这顶高帽子面前保持冷静。
中国互联网如今的成就一部分得归功于技术的发展。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发达经济体的行列。技术进步当然也不例外,华为就是一个典型。
但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为互联网经济做好的准备。马云有句话,一个了不起的企业,一定是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十多年前的中国,征信体系单薄、配套物流稀缺,淘宝网创办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交易稀少,因为没人相信陌生人。诚信问题在发达国家并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但是在中国,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就是道难关,于是一整套评价淘汰机制应运而生,这套机制确保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在关于网络购物的陷阱投诉仍然存在,但恐怕很少有人把这个当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你基本不用担心会买到图文不符的东西,也不用过于担心快递会把你的东西搞丢了,你要是给谁一个差评,他比你还着急。
它给了中国人珍惜自己的信用、尊重市场规则的一个机会,也因为有了这个机会,互联网有了更大的前景。正是因为没有可依赖的东西,必须严格按照互联网、移动通信的规律去办事。所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扎根于中国社会,扎根于人性,扎根于互联网本身,也就具备了顽强的生命力。
这样的基础,也为各种创新扫清了障碍。滴滴出行只需要在性价比上下功夫,无须为支付和信用问题担忧,因为前人的路已经铺好了;只要有好东西,互联网上的各种平台可以很方便地推广到众人面前。现在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手机上投资理财转账支付,这在传统银行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先进性让金融业发达的西方社会惊叹并不让人意外。
互联网也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甚至治理模式。从政府到社会到个人,大家都在努力寻找互联网下的定位。当互联网本身就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时,开出绚丽的花只是时间问题。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承认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正是这种深刻变革的体现。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