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暂时拟定的地名“定军山市”,这些日子陕西勉县吸引了不少关注。有人就提议,算一下因为改地名而增加的开支。当然,勉县的地名更改,源于撤县设市的契机,即便沿袭原地名,行政区划的调整带来的支出也难以避免。但对于那些有意更名的地方来说,改地名的成本账,值得好好算一算。(8月3日《人民日报》)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大批市县准备趁着这次机会将名字换掉,改一个高端大气的名字,以此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具有社会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它代表着一个地区的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乡文化的缅怀,是一个地区标志性的符号。改地名不是不行,可是要改得值,改得群众都认可才好。现在一些城市热衷改地名,总认为,改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可以提升知名度,就可以让当地迈进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这何尝不是当地政府急于求成的思想在作怪呢?
改地名且不说成本巨大,单单就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来说,也是不容易的。地名只有老百姓认同了,才能把名气打响,才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比如云南的思茅市改名现在的普洱市,湖南的大庸县改为张家界市,这无疑是很成功的例子,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更是让城市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刺激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这却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真理。在改名后的城市中,又有多少带有美好记忆和憧憬的名字成为了历史。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就这么没了,白居易的“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也消失了,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了无踪迹……
改地名要慎重,改的不仅是名字,更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印记。一个城市的发展靠的不是“响亮、博眼球”的名字,而是当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久可持续性的发展。作为当地管理者,要克服发展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算好改地名的文化账,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为保护地名的连续性和稳定做好保障。在非改不可的情况下,要详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