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越新带来的幸福感就越强吗?

2016年08月01日 15:21   来源:东方网   殷骏

  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公司一项针对中国大陆网民的调查显示,有86%的受访者在过去半年中曾通过互联网购买产品或支付款项,这一比例明显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就全球范围来说,这一数据仅为43%。

  乍看这个数据,你可能要为我们的国民接受新鲜事物的魄力、能力和速度而深感自豪。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一现象背后,恐怕并非都是积极的和正面的。

  首先,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并不完全和幸福感的提升划等号。

  如果过度依赖手机支付,当发生断网、网络病毒发作、商家收银系统等故障时,消费者可能会面临手足无措的窘境。

  其次,即使这一消费支付方式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我们也应必须解决好四大问题:电力、网络、信息安全及操作的全人群适应性。

  说到全人群的普适性,有一个群体我们尤其要重视,那就是我们身边的老人。由于数字化、移动终端等“高端”技术的普通应用,不少老人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在出行、外出办事的时候,反而会感到不适应,对他们来说,新技术的应用,反而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了。

  智能手机用户数十几年内从零发展为数以亿计,第三方网络年消费金额也动辄以几十个点在增长。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阅读量仅为4.58本。与二十多年前并无明显增长。这一数字仅为日、德、法等国的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不等。而且,在少的可怜的图书消费中,应试类、教育科普类的图书也占去了相当大的比例。

  无论新技术、新产品多么“高雅脱俗”和光彩夺目,充其量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而不是目的。既然是手段、工具,我们就有选择使用它的自由,也有对它敬而远之的自由。于国家而言,新技术,也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剂,而新技术的投入乃至普及亦不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而已。

  不得不承认,有时,对于新技术的远离同样可以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纯手工制作的产品及纯天然、绿色食品是不争的事实。认为“新技术发展了,普及了,我们就成功了,富裕了”的想法是可笑的。同时,求新、求变并不等同于求知。当国民阅读量远超世界平均水平时,我们应会笑得更舒畅。

  (作者为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殷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