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民生冷思考(图)

2016年07月27日 11:06   来源:东方网   徐新明

  

  上海连日来热力“爆表”。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本市仍将维持高温晴热天气,最高气温预计在36—38℃,不排除出现39℃以上极端气温的可能性。据媒体报道,从7月中旬起至26日,上海10多家三甲医院每天的门急诊量在1万人次以上高位运行,已有多人重症中暑危及生命,一例热射病患者已死亡。

  极端高温与大风、暴雨、冰雪灾害一样,也是一种气象灾害。这种灾害的影响虽然看似较“静态”,但其危害也十分严重。它不仅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也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如何积极应对高温灾害,这不仅仅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更直接关系着每个公民的健康权甚至生命权。那么,高温关怀能否给群众更多清凉?我们城市管理还有哪些改进余地?在极端高温下,我们必须进行冷思考。

  首先,“极端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要大力宣传,深入人心。目前,抗高温显然没有像抗洪、抗震一样,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应对方案。面对天灾,有些部门应对匆忙,各敲各的锣,各吹各的调。各单位应对高温的举措零散,更缺乏制度化。应对极端高温,是否也应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来统筹负责,构建一整套城市热灾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责任、调动资源,主动应对高温灾害性天气。只有这样,服务公众才有持续的动力机制,才能使公众避免高温的危害。

  其次,高温下的劳动保障,是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必然要求。这不是福利,而是一项权利。能否采取多种措施,对于企业和室外作业现场防暑降温?比如,适当增加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在单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劳动者放“带薪高温假”,给予他们“特别的爱”。同时,劳动者的高温权益能否与时俱进?比如,每年发放的高温费,针对高温灾害严重程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发放标准。从实际状况看,高温费发放不到位时有发生,能否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的权益?

  再次,面对高温天,我们除了应对,还要有反思。据气象专家称,地球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汽车不断增加,石油、煤炭等消耗不断排放,不仅加重污染,更加剧了温室效应。当下城市人群密集、高楼林立,水泥路面增加,形成热岛效应。因为炎热,人们躲进了空调房,室内温度下降,却把热气排到了室外。对此,国际经验值得借鉴,主要包括让地面透气、植多层植被、植物攀上墙、减少能源消耗等多种给城市降温的做法。我们也应当提倡和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给城市降温。

  如今持续高温日,正是党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时。我们期盼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动真格,真正解决群众高温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能否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的正常供应?能否稳定市场,确保蔬菜供应?能否在方案上更加可行,在细节上更加用心,在关怀上更多清凉?让更多的劳动保障、劳动权利,能像凉爽的清风一样,吹到每一个炽热的角落、每一位市民的心中。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