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要靠好作品来书写

2016年07月27日 07:26   来源:光明日报   闫玉清

  对思想理论工作者来说,写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我们对党的一片忠诚要靠好作品来书写。但反思一下现在的许多文章,是否也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是“一片忠诚,满纸呆相”呢?

  一是端着架子,板着脸子,故作高深。这里的“高深”不是层次高,而是一些报刊善于玩弄“皇帝的新衣”的把戏,“语不蒙人不罢休”。堆砌不求甚解的外来词藻,喜作媚外之文;拿捏不知所云的概念游戏,专摆迷魂之阵。像蹩脚的厨师一样,把好好的原材料做成别人不爱吃的东西,是最大的浪费。

  二是自说自话,自我欣赏,拒人千里。现在的一些作者,要么是学院味很浓;要么是缺少理论素养的实干家。真正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能把理论说活说透的专家不多,再能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就更少了。为什么群众不爱看?因为没有他们的关注点,没有关注点就没有兴奋点。事不关己,自然将其“高高挂起”。

  三是刮骨剔肉,只剩死板板的几条筋。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常说的话。理论文章只有以生动的实践为支撑,才能让人看得进,看得进才能信,信了才能服,服了才能跟你走。但很多时候,鲜活的事例被人为剔掉,只剩死板板的几条筋以保持理论的“纯粹”。殊不知,大多数人宁肯吃块小排,有滋有味,也不愿啃一块无味的大骨头,这样“纯粹”的理论只能离大众越来越远。

  说到好作品,我们想起穆青的通讯、王愿坚的小说、贺敬之的诗歌,想起老舍、曹禺的戏剧,以及刚刚去世的阎肃的歌曲。这些作品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崇实。实事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因此,首先要返璞归真,提倡崇实的精神。崇实,就要求写作者思想正确、态度鲜明,见伪则揭、见善则扬。崇实更要求有真意,不跟风、不赶时髦。好文章是什么样的?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哪一篇不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坚实的土壤,扬起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旗帜?这样的讲话读得才让人震撼,更让人振奋;让人激动,更促人行动。

  倾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习近平总书记讲,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笔尖指向基层,镜头对准生活,首先要摆正自己同群众的关系。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只有真诚,才能使“辞”感动听者。我们也只有在“身入、心入、情入”的过程中,才能练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用心。唐朝文章大家柳宗元“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以怠心易之、以昏气出之、以矜气作之,强调的就是“用心”。唯有用心,我们的话说出来,才不会隔靴搔痒、枯燥无味;我们的文章写出来,才会避绝雷同、远离八股;我们的作品才会既“事出于沉思”,有思想性,又“义归于翰藻”,有艺术性。

  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战士”,我们首先要对党无限忠诚,姓“马”更信“马”;我们更要锤炼为党工作的理论水平。有忠诚没水平是无力的,有水平没忠诚是无用的。用好作品书写我们的忠诚,最是当前要务。

  (作者单位:红旗文稿杂志社 闫玉清)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