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为人人”,着力提升红十字人道服务供给水平

2016年07月22日 07:5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王汝鹏

  中国红十字会必须坚持眼睛向下,着眼乡村社区、着眼西部地区、着眼民生领域,努力补上人道服务的供给短板。

  “红十字:处处为人人”,今年世界红十字日的这个主题,鲜明地体现了人道主义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基石。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中国红十字会开展人道领域的服务,做得较多的是救灾救援、扶贫帮困等工作,也就是从人道服务上满足易受损人群迫在眉睫的需求。

  然而,同经济生活中的服务一样,人道主义服务,除了满足需求,也有一个“供给”问题。从供给侧来看,当前我国的红十字人道服务仍存在明显短板。正如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所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只局限于经济领域,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同样需要。

  的确,目前我国红十字工作存在人道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

  以养老服务为例,目前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位65岁以上的老人,预计20年以后,每3至4人中就将有1位老人。据人社部提供的数据,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全国占比超过15%,达2。12亿人。预计20年以后,将达到4亿多人。在目前2亿多的老年人口中,失能和半失能的约有4000万人。社区老人中,70%以上患有老年人常见病。但养老机构、养老设施与专业的护理人员严重匮乏——据中国老龄委的研究报告,中国的养老产业的需求与市场供给之比仅为10:1,养老专业护理员的市场需求是1000万人,而合格的护理员只有30万。

  还比如,儿科医疗也面临严重的供给不足。有关材料显示,目前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有2。3亿人,每1000名儿童仅有0。4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缺口高达20万人。而在美国和欧洲等地,平均每1000名儿童需配备1。3名医生。“全面二孩”政策后,预计儿科医生面临的缺口更大。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只有5所医科院校设有儿科专业,每年培养的儿科医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上述“一老一小”问题,既是国家在民生领域的短板,也是人道服务领域的短板。这种状况迫切需要红十字会转换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从人道服务的供给端入手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扩大人道服务的有效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中国红十字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人道救助,真心关爱群众,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贯彻总书记的要求,中国红十字会必须坚持眼睛向下,着眼乡村社区、着眼西部地区、着眼民生领域,努力补上人道服务的供给短板——

  一是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前,我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协助党和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实现全面小康,是红十字会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积极配合国家扶贫开发大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精神,制定红十字系统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的指导意见,召开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工作会议,扎实开展红十字系统的对口支援工作,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积极贡献力量。

  二是汇聚整合人道资源,在“一老一小”两个领域提供有效供给和优质的人道服务。

  在“老”的方面,养老不能完全靠政府,必须政府、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就红十字工作而言,要积极承接政府的购买服务,加强老年介护专业人员的培训,加大提供人道服务的力度,从供给侧满足养老产业对介护人员的巨大需求。

  在“小”的方面,红十字会要通过开展儿科医生培训,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患病的儿童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院士博爱基金”设立后的第一个资助项目,就是资助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儿科医生培训,可以说,这是人道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亮点和引擎,必将成为红十字工作一道新的风景线。         

  (作者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