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遏制校园欺凌的另一种思考

2016年07月08日 08:59   来源:武汉晚报   子长

  最近一段时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其直接原因是施暴者法律意识的缺失,不过海南媒体日前就“长坡中学打人”的追踪报道,则让人看到了事件的另一面,提醒人们不能仅从刑罚的角度去寻求化解之道。

  5月中旬开始流传的“长坡中学打人”视频,牵出了同一主角三天内两次实施的校园欺凌事件。在报道中,打人者小青给出的解释是“我就是想干出什么事来,在网上引起爸爸的注意”。

  关于那些调皮捣蛋的“熊孩子”的由来,有很多种解释。但心理学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学生调皮与人类本能的表现欲有关,而之所以需要表现,则是因为渴求关注。小青的回答某种程度上正印证了这一点。此前已有多项调查显示,由于缺少精神上关心,留守儿童情感上常常处于“饥饿”状态,极易形成叛逆性格。孩子们缺乏家长的关注,与一些父母为生计长期在外奔波有关。

  回到遏制校园欺凌,有关“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法律干预”的呼声一度很高。不过,就其他国家一些成熟的经验而言,过分强调以法律刑罚来遏制校园欺凌,多少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味道。这不仅忽视了青少年欺凌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成长中”的想象,更淡化了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在关爱未成年人方面的责任。再者,即便是有法律的介入,除了适度惩戒,更多要集中在预防层面。

  调皮捣蛋的孩子并非天性使然,改变一个“熊孩子”或许只需要让其找到正当的兴趣,使其由此体验到尊重和关爱。小青的回答,凸显了从根源上遏制校园欺凌的必要性,即必须建立起对青少年的多层面、立体性关爱和干预机制,而不是仅靠学校惩戒或者所谓的“法律震慑”。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