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让地方性叫车平台换一种“活法”

2016年06月20日 10:50   来源:荆楚网   薛家明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20个城市搭建了地方性叫车平台,大多由政府搭台,出租车企业唱戏。这些国有资本扮演主力军的平台,却遭遇了投入不菲而成效不佳的尴尬。在上述近20个城市的地方性叫车平台中,半数已处停滞状态——南京的“招车宝”、成都的“摇一摇”、合肥的“新安通”等都数月甚至一年多没有新消息。(6月19日央广网)

  说实话,地方性叫车平台遭遇寒冬,并不让人意外。烧钱换市场是网约车通用的商业模式,即便是行业的龙头滴滴快的,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何况是体量更小的地方叫车平台?但问题是,地方叫车平台即使获得成功,也只是占领一个城市的网约车市场,并不会在移动支付、占领移动互联入口等方面给投资者带来多大溢价。因此,地方性叫车平台基本不会获得融资机会。一边需要不断烧钱,另一边却得不到融资,地方性叫车平台的日子能好过么?

  而更让地方性叫车平台尴尬的是“新瓶装旧酒式”的服务。地方性叫车平台大多由政府搭台,出租车企业唱戏。这意味着,虽然披上了“换联网+”的外套,但顾客享受到的服务并未升级。在高峰时段,约不上、长时间等候、拒载依然是家常便饭,如此怎么可能吸引来乘客?地方性叫车平台能不遭遇寒冬么?

  地方政府搭建叫车平台,将一般出租车纳入网约车管理,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假若没有补上互联网思维,而是依然凭着运营出租车的思路运营,在市场竞争中难逃被“大鱼”吃掉的命运;叫车平台依然沿用出租车的服务方式,乘客必然会以脚投票,叫车平台难免会“门庭冷落车马稀”。长此以往,地方性叫车平难逃台倒闭的命运。因此,将好事办好,需要让地方性叫车平台换一种“活法”。

  首先,相关单位一定要改变运营思路。相关单位一定要意识到,并不是建一个网络平台,就是跟上“互联网+”的潮流。更关键的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去运营。比如,在使用体验上,要摆脱传统出租车“脸难看、频频拒载”等问题;在运营理念上,要懂得运用互联网模式,而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出租车公司搬上互联网;在平台建设上,要有开放、共享思维,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

  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给叫车平台一个新的“活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并不代表政府要一站到底,既要政策搭台,也要拉来配套资金、负责运营。相反,政府只需做好监管、做好服务,至于叫车平台的运营,交给市场就好。因此,地方叫车平台与其在寒冬中苦撑,不如换一种“活法”,将地方叫车平台交给市场,而政府通过放宽私家车的准入限制,加大对网约车的安全审查,提高网约车的供给和安全系数,如此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岂不更好?

  事实上,地方性叫车平台遭遇寒冬,是“伪互联网+”和政府越位的双重投影。只有摆脱这两个桎梏,叫车平台才真正能活下去。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