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足够关爱,哪来的“熊孩儿”?

2016年06月16日 07:39   来源:中国网   李晓亮

  南京几十名家长又联名劝退“熊孩子”。(6月15日澎湃新闻)细看新闻,看完还是五味杂陈,深感悲凉。说“又”和“还”,是因类似“熊孩儿为祸甚烈,家长联名驱之”的新闻,时不时就有耳闻。

  去年,最著名俩类似新闻主人公,一是河南濮阳的小轩,一是湖北武汉的浩浩。两孩子的症状或类似,但遭遇却判若霄壤,所以是最具代表性的两极。

  按照“乖巧听话”好学生、乖宝宝标准,这俩孩子都会显得有点儿“特别”:精神难以集中,情绪不大稳定,行为时而失控。有意无意,就会对身边正常听课孩子,造成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干扰。

  都是“多动症”患儿,濮阳小轩遭40名家长联名施压,被撵出学堂,哪怕家长陪读,也未能缓解其他家长怨怒之气。这个当年的早产儿,似一度成为教育“弃儿”;而武汉的浩浩,则幸运地代表了另一极,学校单为他准备了“一个人的教室”。媒体视野中,这是一块“2000万多动症儿童试验田”,被寄予了它或本不曾有的更多含义。

  而事实证明,这是舆论一厢情愿,是乐观的过度解读。就如当时新闻所言“一个人的教室”将随老校长的离任而暂停办学。现在南京这位又遭四十名家长联名抗议驱逐的昊昊,不过是所谓“熊孩子遭抵制”的最新缩影。

  昊昊的校长,为了他不被孤立,继续受教育,不惧阻力,力排众议,面对媒体,真情流露,甚至三度哽咽。这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线教务工作中,时刻捍卫每个孩子公平受教育权的教育者,不该是被是部分网友讥讽的所谓“圣母”。

  当然,换位思考,其他家长心情也可理解。毕竟三四年中,一个“问题学生”一再干扰正常教学,也非长久之计。两方都无原则问题,那错在哪?这个让一些师生避之唯恐不及的“熊孩子”,是如何变“熊”,以及为何“熊”,才是关注焦点。

  首先昊昊症状很像上述的多动症,也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个不是一般理解的孩子“淘气”或“皮”,而是学理病理学意义上,先天因素占比较大的病症。一直以来,昊昊似乎只是被当作“问题学生”“熊孩子”,而未引起足够的身心健康方面的权威诊断。是患多动症,则很多行为是其难以自控的,并非存心调皮,而是需精心疗护。

  而若非病理原因,纯属缺爱博关注的心理作祟,是“主观”有意识地捣乱。那应对之策,也非孤立排挤,而应是更多耐心关爱,让他融入学校,感受到宽容有爱氛围,才能缓解这种心理意义上的故意装“熊”。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如果昊昊不是先天患病,最大问题其实就是家庭教育欠缺。父母只生不养,暴戾成为家教基因,面对孩子问题,只知粗暴打骂掐脖威胁,如此心智,别说给孩子足够关爱,在一个正常社会,恐连正常拿到孩子监护权都悬吧?

  因为权威定论,是否多动症虽要存疑,但孩子家教欠缺,缺爱而又渴望博得关注的心理诱因还是很明晰的。家庭若能补足欠账,或可解决大部分问题;而师生方面给予理解,也能有效缓解紧张对立;最后,若真是多动症等病理心理问题,那么政府责任层面,划拨相关教育资金,设专业师资,关爱这部分患儿,给予其无差别的相应教育,不让患儿成弃儿,也不对正常教学构成干扰,显然责无旁贷。至少,这不是也不该是一个被家长群起逼哭的爱心校长所需面对和所能解决的吧?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