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高额彩礼"绑架了"乡村爱情"

2016年05月23日 08:18   来源:东方网   付彪

  年过半百的老张“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他给17岁的儿子找到了媳妇,几个月后就将迎娶进门。让他开心的不单是家里又要添一口人,更现实的考虑是,“娶的儿媳妇人很体面,花的彩礼并不多。”老张是国家扶贫困县甘肃省康乐县草滩乡农民。当地很多农民仍在贫困线下挣扎,面对高额彩礼,要么举债结婚,要么迟迟结不了婚。“一婚穷十年”,康乐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宁夏西吉县等地,也存在高额彩礼导致的新的贫困现象出现。(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一人结婚,全家负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高价彩礼俨然成了新型贫困的重要诱因,更与崇尚节俭文明的社会新风背道而驰。在高价彩礼地区,婚姻直接被物质化了,很多家庭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借贷娶亲,无疑使得原本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如此,难怪一些贫困地区的年轻人发出“难有诗和远方”的喟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有待提高。高价彩礼不仅给新组建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家庭的不和睦和社会的不稳定。这种愈演愈烈的社会风气,导致百姓因婚借贷、因婚返贫,不堪重负,甚至办不起婚事。因此,必须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坚决破除这一陋习。

  一方面,需要基层党员干部带好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应当在移风易俗方面为群众做出表率,自觉抵制高价彩礼现象,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切实用实际行动倡导文明节俭之风,带动乡村“民风”的转变。

  另一方面,大力补上乡风文明短板。北宋司马光在《书仪》中指出,“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娶之多少”,如同“牙侩鬻奴卖婢”。乡村之美,美在青山绿水,更美在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在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的今天,只有坚决破除以民俗为名的高价彩礼陋习,方可让新农村不再“因婚返贫”。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移风易俗,诚然不易,但只要顺势而为,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额彩礼陋习就可得到革除。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