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审计署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的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截至一季度末,尚有97.08亿元资金未及时统筹使用。97亿问题资金中,金额最大的为深圳市“市投区建”项目财政资金结存88.74亿元。(5月17日新京报即时新闻)
财政资金“趴账沉睡”问题,并非是一个新话题。自十八大以来,随着权力监督约束进一步收紧,许多手握权力的人怕花钱,尤其是怕花出有问题的钱,加之年底“突击花钱”现象近些年已经明显减少,导致出现了懒政、怠政等情况。如果说之前政府的钱总是不够花的,近些年以来却出现了地方政府“有钱不花”的怪现象。
审计署此次发现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沉睡的现象,可谓把地方政府的一些犄角旮旯的账目晒了出来。而公共资金就是应该如此——该花的钱一定要花,钱花不出去,民生项目就可能无法按期实施,就会影响公共利益。因此,对于这种“不作为”的现象,我们也要坚决说不。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而对于地方政府不花钱、不敢作为的现象,李克强总理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也进入到了“新常态”。财政部4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38896亿元,同比增长6.5%。显然,财政收入的个位数增长,基本是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匹配的。同时,近些年以来,政府用于社保、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刚性支出越来越大,再加上一些领域的结构性减税,我国公共财政的收支压力进一步增大。这种财政“新常态”,更是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盘活使用好所有的资金,让更多的公共财政走完“最后一公里”。
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多次强调,要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明确的提出,做好经济工作,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见,一个地方能不能会花钱、把钱花到最该花的地方去,也在考验着行政能力。
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是变相腐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应对以上财政情况的必然要求,也是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其实,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不一定是坏事,政府看紧钱袋子也一定是好事,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财政管理、分配与使用是不是足够科学,所有的资金是不是都被充分利用了。说得通俗一些,大大咧咧花钱、为了花钱而花钱等现象需要被管住,不敢花钱的现象也需要管一管。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