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居住过的窑洞前,听到这样一个故事:1940年5月31日,著名侨界领袖陈嘉庚先生应毛泽东之约访问延安。就在窑洞前,主席设宴款待了陈先生。简陋的饭桌上,一碗鸡汤,鸡是邻居大妈听说主席来贵客特地送来的;两个青菜,主席自己种的,外加一碟咸菜,总共不过两元钱。虽然简朴,宾主二人却相谈甚欢。此前不久,陈嘉庚先生访问重庆,蒋介石以高规格、超豪华接待陈先生,光一顿晚宴就花了800块大洋,还安排了各界权贵轮番宴请,陈先生不得不接连三天登报声明罢宴。
一顿宴请、两地见闻,使陈先生看到了国共两党作风的迥异,他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叹:“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饮食文化丰富而绵长,有些饭局还意味深长,比如秦末项羽“意在沛公”的鸿门宴,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当初意欲皇位的群臣宴,南唐元老韩熙载意在不争的舞乐夜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北宋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太守宴”,清朝康乾二帝尊老敬长的“千叟宴”,等等。很多时候,饭局折射政局。
今天的饮食文化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却也出现了一些变味儿的“工作餐”。
比如一度出现的公款吃喝奢风盛炽。曾经,一些人以业务往来、公务宴请、职务消费的名义大吃大喝,“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跑的除了汽车、水里游的除了轮船”,什么都敢吃;酌金馔玉、名烟名酒,公家吃、吃公家,不怕贵、怕不贵,讲排场、比阔气、竞奢华,一顿饭几千上万元是常态,十几万、几十万元的豪宴也不鲜见;穷吃必定吃穷,杯酒也可灭国,一些人忘记了“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的告诫,忘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忘记了“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的警示,不修俭德,使得舌尖上的浪费很大一部分来自公宴。
腐败常常滋生于饭桌之上,不良风气往往祸起于觥筹交错之间。一些人不是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而是热衷于约饭局、赶场子、拉场面、撑台面,热衷于交酒肉朋友,攀富附贵、趋炎附势;一些人吃拿卡要,想办事先请客、要谈事先喝酒,酒席的高低档次决定办事的难易程度;一些人连吃带送、明吃暗送,推杯换盏之间完成权钱交易、权权交易;一些人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用公款支付个人餐费,购买贵重礼品搭车报销;有钱的大吃大喝,有权的白吃白喝,没钱的就打白条。时不时还爆出酒后失态、命殒酒桌的丑闻,被群众讥为“天天有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一些干部或其家属竞相经营餐馆酒楼会所,借机设卡敛财。
更有一些人,喜好串小门、喝小酒、传小话,拉小圈子、搞小帮派、结小团伙,三杯酒下肚便口无遮拦,打探传播小道消息,拨弄是非,妄议中央,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使饭桌成了不当言论的集散地,频频违反政治纪律。
公款吃喝现象一度是党风建设的痛点。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四风”以来,这一现象得以有效遏制,成效明显。但有的饭局穿了“隐身衣”,藏匿于死角暗门,一有机会便死灰复燃;有的人对党章党规学习不够,不知道政策的边界和雷区在哪里;有的人明知公款吃喝不对却管不住嘴,还以“酒肉穿肠过,党性心中留”自欺。
“风起于青萍之末”,公款吃喝不是小事,没有作风的廉洁,就不会有行为的清正。历史上淡忘俭德、纵情于酒池肉林声色犬马而亡国丧邦的案例并不少见。当年陈嘉庚先生正是从窑洞前的饭桌上,看到了共产党人勤俭朴素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西安搞不过延安,蒋介石干不过毛泽东,国民党斗不过共产党,道理就在这里。
净化朋友圈当从饭局做起。少一些应酬,多一些静读;少一些酒肉朋友,多一些农民兄弟,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端端农民的碗、看看老乡的锅,与基层群众吃到一桌、聊到一块儿,心就连在一起。这就是饭桌上的政治。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