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小英雄”林浩的艰难磨合之痛谁人能懂?

2016年05月12日 11:29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八年了。地震造成了创伤,留下了永久的痛。地震也考验了人的力量,改变了人们的命运。林浩,就是一个因地震改变人生的人。巅峰过后,一个十岁的孩子如何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八年后,记者在成都见到了他,听其讲述他这八年顶着“小英雄”称号的挣扎、迷茫到最后与之和解。(5月11日《广州日报》)

  顶着“地震英雄”的光环,经历了从农村到都市,从创立林浩爱之链基金到成为奥运会会场唯一一个举国旗的儿童,再到亮相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诸多殊荣集于一身,是对英雄最好的礼赞和褒扬。不过荣誉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可以促进人更加上进,也可以让人变得堕落。一个人若是缺乏自控,就可能被荣誉所毁,而“英雄的光环”也会成为个人迷茫的开端。

  小林浩成名之后,陷入了太多的名利之议中:从被怀疑地震救人经历不实,到被批评成名后不务学业接拍影视作品,再到传言利用名气迁居上海等。“英雄”的光环日渐淡去,而更多的真实得到了呈现。让一个孩子处于舆论的风眼中是不智的,其所作所为即便因为功利而与英雄形象格格不入,然而也要考虑到,其终归只是一个孩子。跟一个孩子较真,并质疑其品行的高与低,不是孩子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这个社会出现了毛病。因为孩子的问题,最终出在大人身上,如果不能读懂孩子的成长之忧,那么当初塑造英雄就是一种伤害。

  或许我们对“造神运动”已乐此不疲,并将榜样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问题是英雄的塑造,同样应有边界的恪守。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手法和方式比目的更为重要。当一个孩子心智还不健全,还无法承受超越年轻的名誉之后,其还没有超强的自控力去承担和面对之时,淡化式的处理才是最好的保护。即便出于宣传的需要,但做好后续的辅助措施,比如心理的安慰与矫正就更为重要。

  出名之后的小英雄,其人生被人为的改变了,并因为远远超越了预期,在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一切都来得如此突然。可以不用个人努力,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包围,凭着“小英雄”的光环,就可以获得比别人更优越的条件,更优厚的待遇。如此强烈的反差,对其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将是一次彻底的颠覆。若不能正确的看待和处理,就难免变得轻浮、狂躁和功利,甚至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气。一俟英雄光环褪去,对英雄的赞美就变成了榜样的审视和要求,并应达到公众人物应有的完美程度,如此态势连成人都很难接受,更何况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舆情的反转势必形成心理的落差,并最终导致内心的挣扎、迷茫和痛苦。或许,除了当事人自己,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读懂小林浩的“成名之忧”。

  在国外,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并不赞成让其“荣誉加身”,因为这可能会把一个孩子给毁了。让孩子在合适的阶段,承受合适的负担,应是最基本的保护原则。从英雄王二小到赖宁,再到无数个“抗震小英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伤仲永,在“英雄保护”上同样存在。如今,当我们回首去聚集“抗震小英雄”林浩时,才发现够他们跟“小英雄”称号,依旧进行着痛苦磨合与适应,其内心的煎熬与艰难的历程,试问几人能懂,几人愿意去懂?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