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纸质图书都有固定的开本。有12开以上的大型本,有16开到32开的中型本,还有各种小型本。但总体而言,即便是小型本图书,面积也不小,除非是那些“口袋书”,一般是口袋里放不下,拿在手里嫌大,放在包里嫌小,放置上比较尴尬。阅读不方便,也被认为是纸质图书竞争不过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纸质图书手机大小化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潮流。(5月3日《青年报》)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阅读的阵地从纸质图书转移到了手机、iPAD或者是电子阅读器,原因无疑是很多的,其中就包括这些电子设备小巧玲珑,携带更加方便,那么如果出版社把纸质图书也做成手机或者是电子阅读器一样大小,是否就能够拉回一部分读者呢?答案虽然还不明了,但越来越多的图书出版机构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市场上的“纸的手机书”也越来越多。
就以某出版社推出的“指掌图书”为例,大小差不多比一般的4.7英寸手机宽两指、长三指,和5.5英寸手机一般大小。拿在手里,极像握着一部手机。而该书的腰封上赫然印着一句话:“指掌之间不只有手机”。和手机争夺读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图书出版现象,当纸质图书自降规格,自愿被读者把玩于“指掌之间”,首先体现了图书出版机构一切从读者需要出发,加强与电子出版物竞争的意识,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纸的手机书”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则在于它有利于把读者从“虚假的阅读”拉回到“真正的阅读”,进而提高单位时间内阅读的效率。什么是“虚假的阅读”?你看着很多年轻人抱着手机在看,但是他们未必是在阅读,即便是在读书,也很容易被手机中突然跳出来的各种资讯、信息或者是游戏、视频所吸引,进而大大降低了阅读的效率。
如果读者是在读“纸的手机书”,才能够心无旁骛,不受其他资讯、信息等等的干扰,进而真正沉浸在书籍和阅读当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效率,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而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纸的手机书”的内容选择。很显然,限于这种微型图书的容量,不太适合把一些大部头著作放入其中,所以出版社精选了诸如《老子》、《孟子》、《茶经》、《西厢记》等便于旅途中边走边读,类似于手机上看的那样短小精干的经典读物,以满足读者的现实需要。
我们过去评价一本图书的时候,会说这是一部“厚重之书”。现在从体量上来看,纸质图书正在告别“厚重”的年代,进入“掌书时代”。值得注意的是,纸质图书体量上可以变轻变小,但不能就此变成了内容上的“轻阅读”。“指掌图书”同样可以“深阅读”,这就要考验出版社的编纂功力了。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