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纾解“血荒”之困

2016年04月27日 10:39   来源:西安晚报   高亚洲

  春节以来,多地出现血荒,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50多个供血不足,一些医院甚至因为缺血停掉了80%的手术,“血贩子”操纵的卖血利益链条日益凸显。如在江苏苏州,记者调查发现,血贩子长期聚集在苏州红十字血液中心马路边,组织卖血。每一笔交易中,卖血者卖出两个单位血小板可以得到400元,而血贩子卖给病人家属是1200元,血贩子老板年收入上百万。(4月26日新华网)

  一边是各大城市大闹血荒,一边是医院内血贩子无比活跃,这本身就揭露出血荒背后的深层次矛盾——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之困。根据我们《刑法》和《献血法》的规定,卖血行为为法律所不允许,但是,在医院血荒困境下,谁又能说在切断“卖血利益链”,就能破解血荒之困呢?应该说,“血荒—卖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显然不存在互为因果关系。换句话说,血荒的存在,造成了卖血的发生,但不能说没有了卖血,就没有了血荒。

  破解血荒之困,关键依然在于开源。虽然说存在传统观念上的阻碍,但是,无论是从法律还是道德层面,我们从来不缺对献血行为的褒奖与鼓励,那么,为什么会依然出现血荒呢?到底是什么在阻碍国人的献血热情呢?

  不妨先来看一组调查数据,根据此前的媒体调查,影响国人献血主要有四大因素:一是怕影响健康;二是怕感染疾病;三是怕利益无保障;四是信息不公开。从调查数据来看,随着科学常识的普及,对感染疾病、影响健康的担忧越来越式微,真正阻碍国人伸出手去献血的因素,正是在于利益无保障、信息不公开上。比如免费用血年限规定、异地用血献血证失效,再比如对献血存在猫腻、用血存在浪费、费用开支去向的猜测。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是源于爱心的献血善举,大有异化为利益交换的不堪。

  所有种种不利于献血推广的猜测,固然是有刻板偏见的因素,但这种偏见的由来以及加剧,正是在于现有管理制度的积弊,以及“血荒—卖血”格局下的文化迷失。从源头来看,破解血荒之困,一方面是通过机制建设,在正式制度渠道内赢得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同;另一方面则通过人性化的采血设置、志愿者团队的培育,以及对社会公众人物的积极引导,让积极献血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社会文化。

  如此一来,当献血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又何以担心血荒的发生呢?没有了血荒,又何来这卖血的社会之弊呢?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