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公务员考试季,报载,23日,有多位网友反映,今年多省公务员省考笔试泄题,其中包括江西省考。申论一考完,就有人在考点外散发答案。江西省人社厅当晚迅即回应,正介入调查核实。
此事迅速引发网络舆论的强烈关注,考生更纷纷质疑考试的公平性。与此同时,媒体又曝出23日进行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泄题,考前数分钟,便有考题答案被传至网上,还有网友称花500元钱买到答案。
对网友的举报,有关方面应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彻查,一经查实,给相关当事人以严惩,让“作弊入刑”发威,给社会一个交代。
而在去年底进行的2016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也有考生举报考试泄题的情况,前不久教育部回应称,犯罪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抓获。
不到半年时间,竟连发多起涉嫌考试作弊案,且都发生在去年11月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作弊入刑”之后,无疑更多了层警示意味。如果说,此前的考试作弊只涉违规违纪,那么如今则是违法犯罪,有可能锒铛入狱。近年,正是有感于考试作弊愈演愈烈,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寄望于刑法阻遏考场舞弊,而今看来,至少短期内“作弊入刑”对此并未产生足够的震慑,这无疑同样令人省思。
考试作弊乃寄生于考试制度的恶瘤,可谓由来已久,无论古时的科考,还是现代的各种考试,都难免出现作弊。但过去的作弊大多为个体行为,而近年考场作弊则呈现出组织化、群体化特征,甚而升格为赚钱谋利的“生意”。一些考试培训及中介机构,更是将“保过”等作为广告卖点大肆渲染。
当群体意识对考场作弊不以为耻,还将其作为成功的“捷径”时,评估、选拔人才的公平竞争机制已荡然无存,而且,它也必将严重侵蚀社会风气。正因如此,在一些地方的高考考场,近年甚至出现家长集体围攻没收作弊工具老师的现象。更可怕的是,这种考试作弊现象还走出了国门,在美、韩和新西兰等国,近年都发生多起中国留学生作弊事件,有的人并因此获刑。在一次北美教育年会上,中国留学生作弊还成为热议的主题。
显然,日益蔓延的考试作弊不仅令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法则畅行,也让公平的人才拔擢机制失序失范,若任由其泛滥,整个民族的诚信价值观都将遭到沉重打击。
若在“作弊入刑”的高压下,考场作弊并未收敛,则无疑挑战着法律的威严。究其原因,或在于多年来对考试作弊的打击偏轻,导致参与作弊者的“行业惯性”依旧;同时,网络与高科技手段的引入,给作弊者提供了新的便利或窍门,也助长了当事者的侥幸心理;更重要的是,当下作弊已形成从器材生产、信息提供再到培训、散播谋利的黑色利益链,有些还捆绑在公司化的纽带上,无形中也培育了投机生存的土壤。
要真正堵住作弊黑洞,不仅需要严刑峻法,更需要不折不扣的法律实施,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绝不留后患。由此而论,近期发生的几起泄题与考场作弊案都应成为“作弊入刑”后的典型案件,让违法者付出法律代价,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而考试泄题及作弊事件的频发,其实也呼唤着考试安全防控的升级,需要标本兼治的药方。
(作者是本报首席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